

学校耦合式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作者: 李罡 王娟 冯欣
摘 要:202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内容是为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而制订的,点明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弱化、物化等问题,与教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依据国家、省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结合地区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特色优势等,对地区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劳动教育工作总体思路,通过课堂、校园、家庭、社会四大场域和三大劳动教育课程类别,即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特色课程作为教学的延伸,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补充,从而积极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发挥学生自主劳动的精神,以保障学生终身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多元评价
一、明晰问题,科学施策
当前,一些地方或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存在困惑或面临一些问题。如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劳动课程比较单一、劳动师资缺乏、劳动场域有限等,小学大部分的劳动教育场地都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教室里,学生缺少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深入学习,导致劳动教育陷入“有劳无育”的困境中。
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以下简称“该校”)基于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探索,围绕劳动课程建设、劳育协同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的优势,从而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予以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搭建一个在实践中成长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细化育人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学校首要的是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制订了包括认知性目标、参与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精神。
三、构建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实效
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开设国家基础课程,打好劳动教育底色
国家劳动基础课程是以新课标为指导,是开设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特设两位专职劳动教师,确保一到六年级每班每周有一节劳动课。除此之外,该校还把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例如,语文课上,通过让学生亲手种、收花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美术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书签;数学课上,学生到校园田地中亲历统计和测量等。在国家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彰显劳动教育育人目标全局站位。
(二)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劳动教育特色
2015年以来,该校依托归园田居农具馆、阳光小田、食堂和YUMMY美食坊等场所,开发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校本课程。归园田居校本课程的上课地点就在农具馆,里面的每一件物品都是2020年从乡村收集,并且能正常使用的农具。教师就一件件实物,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农耕工具,了解它们的产生、功能和使用方法,以及与科技农业、环保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还能在阳光小田中,亲自操作一些简单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犁、耙等。
阳光小田位于操场南侧,是由之前的杂物堆改造而来的,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现在则是师生的农耕实验场所。根据阳光小田课程目标,学生会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管理技能;学习有机栽培、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健康等生态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主题活动,探究中国传统农业知识。
学生在阳光小田里采摘自己的劳动果实,在食堂和美食坊对食材进行制作,由此学校开发了小厨师校本课程,学生会学习食品的基本加工和制作方法,以及各类食材的存储方法,了解食品安全,学习烘焙工艺,模拟食品销售,通过学习和实践,加深对厨师、服务员、清洁工等职业的理解。
在这样的耦合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有些工具并不适合学校的阳光小田,于是自主对这些劳动工具进行改造、创新。学校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应运开发了鲁班小匠校本课程,介绍木材的来源、分类、结构和材质特性,手工工具使用方法,基本木工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从设计、制造到组装全程参与。该课程目前暂时只有木工方面的,后期会逐渐开发机械、科技和智能家居等方面的课程。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学校加强校内校外的联系,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劳育协同机制,通过丰富多元的育人场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方面,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进行生活劳动,制订不同年级学生的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开展校内学习—家庭实践—校内展示的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学校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各班成立学雷锋志愿中队。学校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走进社区、街头和学雷锋实践基地——东风路爱心粥屋,进行志愿服务。以及走进火车北站,参观展馆,了解劳动的本质,在机务南段进行高铁驾驶的职业模拟体验等活动。
四、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积极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该校抓住学生的劳动行为及劳动成效,从认知、参与、体验、技能、创造这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的多样性特征,及时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劳动交流、劳动情况、劳动展示,多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及记录(课程评价见图2)。
(一)劳动行为评价
要及时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的获得情况,积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还要让学生自评、互评,让相互熟悉的学生组成评价小组,每个学生需要依据其他同学对自己劳动行为的评价,客观地评价出自身的劳动行为。
(二)劳动成效评价
学校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劳动教育标准为学生精细化设计多种劳动课程,并根据重要程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项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技能认证活动,这是一个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成效评价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效果,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了解学生劳动技能学习掌握的情况,劳动认证采用学生申报,班级认证,教师组织管理的方式进行,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乐趣,促进身心发展。
整个学期结束之后,需要劳动教师按照既定的计划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从行为评价及劳动成效两个方面对学生劳动成绩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学生的劳动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五、完善劳动保障,落实劳动教育成效
学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民主管理,拓展校本教研,指引教师专业上的成长,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的实效。
(一)工作机制
要将教师劳动教育工作量及劳动教育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中,让教师劳有所获。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按照既定的计划对学生开展综合测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科目技能操作的成绩,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绩进行评级。并且将学生的劳动教育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加强校内校外的联系,该校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劳育协同机制,通过丰富多元的育人场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资源投入
学校购进易获取的教学材料,基本能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创建了学习平台,以分享微课资源,利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操作技能、了解企业实景以及分享劳动学习成果。比如在阳光小田课程中,学校准备相应的蔬菜、佐料以及粮食作物。在小厨师课程中,学校准备烹饪工具、食材、配菜等材料。在鲁班小匠课程中,学校准备相应的木质材料、制作工具(护具)等,为课程提供教学资源。
(三)安全防护
为了让劳动真实发生,教学需要进入模拟或者真实的情境,教师应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出教室,进入劳动场景。同时,检查组一行考察了学校安防设施、学校食堂及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并查看了教学楼安全使用情况。学校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严格有序的管理机制以及安全防控措施得到了安全检查小组的高度肯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也有利于劳动活动的持续开展。
(四)师资队伍
学校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提高。“青蓝工程”作为促进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环节,在一批有责任心的中青年教师的带领下,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五)实践场所
学校专门建立四个校内劳动的实践基地(归园田居农具馆、阳光小田、食堂和美食坊、鲁班小匠工作室),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各班成立学雷锋志愿中队,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和参与职业模拟体验等活动。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劳动的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项目式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由“要我做”转变为“我想做”,在实践中落实了劳动素养。
六、结语
未来,郑州市二七区陇海中路小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挖教育资源,补足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空白领域,推动劳动教育一体化,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