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探究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靳志静 王趁 卢姣燕 王鑫

摘  要: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应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创设相关的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探索了任务驱动式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存在问题和优化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小学课堂;应用研究

一、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原则

(一)以任务为载体

在教学中,任务作为知识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传授给学生,而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动力。通过任务的设置,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任务的情境化设计可以使学习更具情感和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在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信息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而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任务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需要思考、探索、提问、合作和解决问题。此外,学生还需要积极参与任务的制订和执行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总结经验等,通过主动参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任务中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共享知识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构建,使学习更具社会性和互动性。

(三)以教师为主导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师在任务驱动的学习中担任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在任务开始之前,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合适的任务和情境,确定学习资源和评价标准,并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要求和目标,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策略。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可以通过提问、解释、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改进方法,进而推动学习的深入,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及时调整任务的难度和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

二、任务驱动式探究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实行过于注重形式

在任务驱动式探究教育中,其本质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有挑战性、有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当前任务驱动式教育中,任务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教师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过于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只关注任务的表面要求,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影响了学习效果。并且,任务驱动式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任务设置和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但在任务驱动式教育中,学生往往需要按照统一的任务要求进行学习,这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或者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部分师生接受度不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式亟须转型。任务驱动式探究教育正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学习方式,其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探究教育时,许多教师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难以深入理解和应用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其接受度不高。另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任务驱动式探究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对部分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不适应和困惑,从而对这种教育模式产生抵触情绪。

(三)任务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中,任务的难度应该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失去挑战性,也不能过于困难以至于无法完成。如果任务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而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浪费时间,对任务的接受度也会降低。在目前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导致学生对任务的目的和要求感到困惑,或者不清楚任务的具体要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上存在差异,任务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支持。然而,当前任务设计普遍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较低,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深度体验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从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实践,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需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情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和任务,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技能和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情境,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真实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教学英语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对话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亲身体验事件的背景、情感和决策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此外,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学生能够面对真实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和探索。例如,在教学数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的能力,其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动力。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包括图书、互联网资源、实验设备等,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和探索的机会。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并可以根据目标来制订学习计划。

积极探究是指学生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主动探索、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任务,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机会,例如实验、调研、实地考察等,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三)明确任务,方向引领

学习目标可以指导教师设计任务和学习活动,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确定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学习成果,从而引导学习活动的开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明确知道他们需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目标。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和方法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提供学习的方向和框架。在教学中,任务描述应该明确、简洁,让学生清楚知道他们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任务的要求和目标是什么。教师还应通过示范和范例,让学生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方式,帮助学生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具体的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避免任务过于庞大和模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支持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帮助其深入理解任务和问题的本质。

(四)及时评价,跟进引导

通过及时评价和跟进引导,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在任务中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评价,多夸奖学生在任务中表现出色的地方,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多样教学,过程开放

多样化、开放化的教学可以使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学习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探索问题,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任务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抓住核心,综合提升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任务核心目标和关键要素,根据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确定任务的核心概念、技能或思维方式。例如,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生态系统的任务,要求学生研究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了解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在这个任务中,学生需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如食物链、能量流动等,同时,学生也需要运用观察和实验技能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

在任务驱动式探究课堂中,任务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项目,需要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活动,涵盖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技能要求,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在语言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在这个任务中,学生需要运用到语言表达、调查研究、信息整理和组织等多个技能,并综合运用语言和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这种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表面的理解,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没有形成扎实的基础,难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任务驱动学习通过赋予学生具体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任务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更有动力去主动学习和探究,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解决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