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李建军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不可缺少的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构建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价值,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在现阶段的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标。学生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了教学的减负提质。同时,该政策的实施对教师教育能力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教师需要直面当前的教学挑战,不断创新,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自主地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达成语文教学减负提质的目标。因此,如何有效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内容之一。

一、“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自主学习,达到高效教学的要求。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并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选择与之紧密相连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升阅读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撑。在“双减”政策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增强学生参与体验;设计游戏互动活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的完善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教学评价的完善。在实践中,教师要围绕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实现自主评价、综合评价、客观评价,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构建。

二、“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价值

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作为教育主体,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高效”,即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双减”理念,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不断创新,如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材料,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丰富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阅读乐趣,这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良好阅读氛围的熏陶下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中,学生既能学习基础语文知识,又能在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感受中,理解文本背后的价值意蕴和文化内涵,这对学生文化素养、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针对性学习,以此弥补学生的不足,强化学生的优势。这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立足教材资源,实现内外整合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全面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减负提质目标,构建高效阅读课堂,教师应当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挖掘与之相关的教学信息或文本内容,做好教学资源的内外整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多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教师通过对整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两兄弟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现出了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基于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熟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能够疏通课文线索,并通过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整合,理解文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感知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先,教师可以课文作为基础,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同学们,我们都在公园玩耍过,那公园的草坪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见过哪些颜色的草地呢?”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紧接着,教师便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主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蒲公英的特点,找出描写蒲公英颜色变化的段落,分享他们对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观察和感受。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与蒲公英相关的科普类文章或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其次,为了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呈现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蒲公英生长”的延时视频,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下感受蒲公英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变化,使他们感受到作者的细心观察,以及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快乐,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然“美”的描绘。

最后,由教师进行阅读总结,强调大自然的美丽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以一周为期限,写一篇关于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的短文。设计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内外阅读材料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的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在不断形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同时对感兴趣的事物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阅读、探索课文,从而理解课文。立足“双减”政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教学,设计综合性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环节中自主学习与探究,以此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和氏献璧》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和氏璧”,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和氏璧的样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石头,其中玉石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一种石头价值连城,十分美丽。你们看图画上的和氏璧,能看得出它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吗?”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通过观察会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会说:“这很明显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还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玉石一般都很神奇,可能这块石头看着很普通吧。”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为后期阅读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考查学生是否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卞和为什么坚持献璧”“分析楚厉王、武王、文王对这块璧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做法”“为什么卞和哭得那么伤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在这一阅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古代情境,先简要介绍和氏献璧的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一起巩固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让各小组自由讨论,在组内分配角色,准备并表演“和氏献璧”的故事。设计这一情境表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扮演相应角色的过程中,更直观地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这一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共同总结整篇课文背后所反映出的做人的道理,如: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虽然卞和知道献璧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他仍然选择诚实地献上,这体现出了他的忠诚与诚信;故事中的文王代表了权力,同时,文王能够辨别真伪,体现了他的公正和智慧;卞和虽然遭受了误解和打击,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回报,这告诉人们在生活中也要坚持真理和正义。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情境教学、问题探究以及小组合作的教学优势,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完善教学评价,提升阅读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应当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应当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进行优化创新。从评价主体而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让学生参与阅读评价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对自己的理解、阅读的收获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评价,了解其他同学的阅读表现以及对文本的理解,以此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自身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阅读的效果、合作的情况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的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例如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评价其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创造性。从评价内容方面而言,教师应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态度表现,以及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中,为全面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拓展教学资源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为学生打造趣味性、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