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析

作者: 曹元吉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全面成长。然而,要实现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德育渗透的路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既能够培养语文素养,又能够塑造良好品德的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分析德育的内涵,阅读教学的特点以及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证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探析了德育渗透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教育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与策略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旨在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在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育活动和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德育以完善人的品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和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特点,以及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有社会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德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治、诚信友善、公正公平、成就奋斗、自由平等、和谐共享等。这些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指导和评价德育的标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创设情境和提供启示来引导学生感受并应用核心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受到道德情感的启发,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概述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词汇量,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流畅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文本的主旨、细节和隐含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分析、评价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促使他们主动阅读并善用阅读资源。

(二)阅读教学的原则

阅读教学的原则包括启发性、差异化、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从文本中获得启发和启示,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动力。阅读教学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设置不同难度和内容的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教师还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和知识的融通。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阅读技巧,通过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讲解、提问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和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伙伴间合作阅读文本,相互交流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阅读丰富多样的课外书籍和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习惯。

三、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其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相关的道德故事或素材,可以使学生感悟尊重、友善、诚实、正直等基本道德价值观。如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和遭遇,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

其二,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念。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并提供多样的观点供学生思考和比较。通过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和对角色观点的理解,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增强对多元文化和差异性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其三,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解读文本,分析和评估作者的观点和意图。通过积极思考、质疑和推理,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辩证地分析问题的多个方面。因此,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分析和推理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信息,并做出准确和合理的判断。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材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设计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选择包含道德故事、寓言、人物形象塑造的教材,以及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相符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实践。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带有道德故事和寓言的教材来进行教学。这些故事和寓言常常以简单的情节和明确的道德教训来传达价值观念,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分享这些故事和寓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道德选择,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包含人物形象塑造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或虚构的人物形象来思考价值观。通过研究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态度和决策,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念,加深对故事人物道德行为中情感体验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择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价值观。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道德教育的实践中。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包含道德问题和价值观念的讨论题目,讲解人物的品德和行为,组织角色扮演或案例讨论的活动,设计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道德问题,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极思考和体验道德行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关于道德问题和价值观念的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可以涉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社会问题,或者是反映历史故事中的道德抉择。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人物的品德和行为来启发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思考。在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重点关注人物的价值观、品德特质和所做的道德选择。通过深入理解和评价人物,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或案例讨论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模拟真实情境,体验道德冲突,思考并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并提高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三)故事阅读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阅读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通过选择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进行讨论和思考,组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抉择,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在思考和体验道德和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道德有关的故事让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可以是现代的,也可以是古代的。不论是哪一种,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道德主题或者寓意,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从中汲取道德启示,了解人性善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念。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对故事中道德问题的思考,比如询问学生对故事中角色选择的看法、学习到的道德观念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意义的理解。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互相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阅读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通过开展具有道德意义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如通过阅读分享活动和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学生可以从阅读中得到启示,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通过比赛和展览等形式的阅读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具有道德主题的故事进行阅读,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结束后,采用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分享自己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价值观念。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并让学生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阅读所得的道德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阅读,学生会了解到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的需要,然后主动参与到相关志愿者服务中。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正面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坚持。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或展览等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演讲或作品展示等方式来展示他们对道德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五)思辨讨论中的德育渗透

思辨讨论是一种很好地渗透德育的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和价值观念,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专注力。思辨讨论的开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和理解的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道德争议性的文本或故事,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辨讨论。通过讨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可以了解到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思辨的过程中增强道德意识,从而提升敏感性。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到不同的价值观念,培养宽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合理的论证和解释。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辩论,学生可以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他人观点的角色转化为主动思考和判断的角色,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总之,通过开展思辨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专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判断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引路人。通过课堂上的示范和引导,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学生也能通过阅读和讨论的过程,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97.

[2] 和丰龙.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3(15):58-59.

[3] 任敏杰.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探究[J]. 求知导刊,2023(16):101-103.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