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时星辰摘 要:数学是小学生日常学习的基础科目。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新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好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整体发展。文章对新课标改革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期望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遵循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落实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数学核心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推动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构建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一、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现状
小学是学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仍然较弱。小学生刚入学时,思想相对简单,对所有学科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知识。然而,随着年级水平的提高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学生会发现很难理解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会受到限制,学习兴趣也会下降,间接阻碍了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找到深入探索知识点的线索。因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另外,新课标改革后,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增加了一定的课堂任务和负担。如何扭转传统课堂的衰落,实现更好的教学,在控制教学任务的数量和难度的条件下提高教学效率,培育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意义
(一)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学生缺乏对数学的理解,将缺乏空间想象力,进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进一步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
(二)反映了课程的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反映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概念有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本身是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向,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增强学生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应用技能的掌握,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层面上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素质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数学教育的目标,所以这反映了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新的教育理念。
(三)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思想和方法,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将课堂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数学测算的过程,学生可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同时发挥指导作用,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把握知识关联,锻炼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设计中,每一章的内容似乎都相对独立,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知识点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深入研究教材每一章知识点的异同,通过总结分析,判断数学知识点的基本特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教学安排,以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初始带领学生回顾《认识图形(一)》的知识,促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明确“面来自于体”这一概念、理解各图形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把握各图形的定义和形状、不要混淆形和体、理解“形”和“体”之间的联系。在总结新知识点的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对旧知识点进行回顾,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抽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总结数学知识点。每一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本章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扩大总结范围,如总结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得到充分培养。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日常实践中,需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以简单而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枯燥而复杂的数学知识,使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具体。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指导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疑问,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具有更清晰的思维,获得更高的数学认知能力,提高数学推理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数学优势,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引导下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活动。教师可以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一句话:“台风中心位于A城市东偏南30°的方向,且距离A城市一共600千米。”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分析,并试着描述A城市在台风中心的什么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渗透建模思想,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在数学教学中,建模的思想可以渗透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在讲解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将建模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深入地分析,对数学知识和变化进行全面的总结、分解和分析,并逐步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讲解“圆锥体积”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πr2h,并使用简单的数据进行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如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了,你还记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请试着对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推导。”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需要分析两个相同高度的圆锥和圆柱体体积。教师首先将水放入透明的锥形容器中,然后加入一些颜料,便于学生观察。完成准备工作后,学生需要将圆锥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中,并记录圆柱容器被填满的次数。本实验要求学生重复三次,并作相应的记录,以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的结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活动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得出结论:加水填满圆柱形容器需要三次,从而得到V圆锥=V圆柱。学生真正理解了圆锥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理论知识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四)借助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在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时,教师可以借助几何图形展开教学活动。许多代数问题都具有几何意义,而许多几何问题都可以用代数方法进行解决。教师使用几何图形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图,还要引导学生画图,这是构建数学问题几何模型意义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绘制图形。比如:“已知一堆钢管一共有5层,每一层的钢管数量都比上一层多一根,已知最顶层有4根钢管,最下面的一层有8根钢管,请问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画一个梯形,引导学生将问题可视化,明白一堆钢管的顶层、底层、层数和根总数的几何意义。借助直观想象,学生可以使用梯形图形解决钢管根数的实际问题。在这里,代数问题的解决是由几何图形支持的,这让学生产生了直观的想象力,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字和形状的精细结合方法。
几何图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可以借助几何图形进行深入思考,掌握抽象的数学学习内容,形成新的视角,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图片“说话”。用图“说话”的关键是建立图和数学之间的相关性,教师有必要通过图表引导学生直观地想象,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数字与形状之间的相关性,加深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设计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计算公式,并使用固定问题来教授数学操作,这将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长此以往,小学生会偏离学习的初衷,只追求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导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效果不佳。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算术能力,教师应在情境教学模式下为其分配探索性任务,指导学生发展算术思维。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假设一套夏季校服是50元,而冬季校服是70元,如果一个班级一共有30人,那么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完成学习后,教师列出两个表达式:(A+B)×C
A×C+B×C,进而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进行了学习。
当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学习后,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50+70)×30=3600(元)
50×30+70×30=3600(元)。学生会意识到计算方法不止一种,于是立刻被数学所吸引。通过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加强数学运算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开展数学实验,强化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活动,促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实验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知识要点,为学生设计富含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例如在进行“概率”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抛硬币”的活动,让学生对“概率”的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语言指导:“同学们,你们在玩游戏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先后顺序呢?”有的学生会回答:“石头剪刀布、抛硬币。”假如学生并没有想到抛硬币,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这一概念提出来,然后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同学们,我这里有两种糖果,每一对同桌必须在不同的糖果中进行选择。现在请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先选吧!”在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数据进行记录并提出问题:“假如多进行几次抛硬币活动,概率会发生变化吗?具体的数据变化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小组实验,记录抛硬币的数据。这样的数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有效创新,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兴趣,这对落实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立明,秦丹. 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架构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7):12-18.
[2] 张慧煜.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07):122-124.
[3] 许盛叶.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2(12):83-86.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