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策略
作者: 张容 张慧玲 覃丹 牟建国 邱恕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备受关注,随着培养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大单元备课等教育理论的提出,相关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减负提质。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所以,如何提升作业设计的实效性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单元教学视角,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改变作业形式,引导自我监控,优化帮扶措施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实施与策略。
关键词:作业形式;自我监控;帮扶措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成为教育的“热词”,它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挑战。“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作业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实践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作业量和难易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形式力求更加灵活,既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和口头作业。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要保证高质量和高成效,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的始终,它的学习时间最长而重。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中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一、小学数学计算单元作业设计的必然性
(一)政策改革
依据教育部门提出的“双减”政策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持续减少学生的课内作业负担,贯彻落实小学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需要优化设计课内作业与课外活动,将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内作业设计有机融合,以整体、高效的作业替代重复、机械的大量作业,实现为学生减负增效的目的,确保设计、布置的作业能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应用,避免大量的作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等的全方位发展。
(二)现实需求
在低年级的计算练习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与质量,常常提供大量的笔算作业。经过机械式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成绩虽有改善,但对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见效甚微。进入高年级,学习内容的难度提升,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业设计转变为“多学多练”模式,教师试图让学生在与大量试题的反复磨合中掌握重难点,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已然在大量的、枯燥的作业练习中消磨殆尽。
本研究针对作业时长、作业习惯、作业效果和作业困难等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反馈除了知识性错误,还存在很多非知识性错误,如学生做题不够细心。其中,学生检查方法不对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间接原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就“你做完题目后会认真检查吗”这个问题,只有70%的学生回答是“肯定”,有20%的学生选择“不会”,10%的学生选择“没时间”。在每一次的检查过程中,学生因方法不正确、流于形式等情况,不仅不能检查出错误,还可能会把正确答案改错。不难看出,小学生数学计算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知识层面、心理层面、习惯层面的不定性引起的。而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到底“减什么”“如何减”,在有限的时间里该做什么,如何体现“能力为重,素养为本”,如何跳出布置作业的惯常思维,通过科学构思、优化作业的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计算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由于学生基础差以及学习方法的偏差容易导致计算出错,基于此,以提高学生计算率为目的,针对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以四年级“加减法关系与加法运算律”单元为例,本研究将从改变作业形式,引导自我监控,优化帮扶措施三方面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一)改变作业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1. 书面、口头和综合实践作业相结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生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通过与外界的互相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有效多样的作业,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统一发展。具体而言,根据作业形式,把作业主要分为书面、口头和综合实践三类。书面作业按照“分层作业按需完成,月反馈作业全员参与”的原则,以及时掌握学生计算的总体情况。口头作业以游戏为主,既巩固计算基础,又拓展思维能力,结合教材,教师开发一系列的口头数字游戏,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创玩。综合实践作业,以生活实际情境为背景,让学生体验在超市购物中用数学的眼光学习计算。多重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优化他们的认知建构,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建构其认知结构。
2. 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业相结合。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并把握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水平,树立新型符合现代要求的作业观,将作业又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内化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如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抢牌游戏,由各部分名称说出其对应联系。发展性作业以“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除了拓展练习题外,教师开发创编题型,把灯谜变成了加减乘除的思维拓展题,课间学生自主参与,互评组评齐比拼。学生根据互评、组评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从易到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作业的好奇心,期待作业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 全员性和选择性作业相结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人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树立个性化、多元化评价的作业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自身需求,教师可以将作业形式分为全员性和选择性作业,采取星级作业和“必做+选做”的形式。其一,用好数学书和《导学精要》,对基础性题型要求全员完成,对知识创新实践题型可以要求选择性完成。其二,在单元整理复习阶段设计“必做+选做”题型,必做题是对单元基础知识的运用,选做题则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这样的分层渐进式作业注重按需完成,不仅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自我监控,培养学习习惯
《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对学生学习自我监控实施教学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中,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对自我监控进行了解释,具体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心理活动。所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教育的核心之一。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常见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在计算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征,设计作业反馈,引导学生自我监控,优化学习习惯。具体可以从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方面设计探索。
1. 作业前:自我认识—明确问题—重点提示。教师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提示卡,由三个问题组成。问题一:用一句话说一说今天所学的知识,并和同桌进行讨论。问题二:今天学习的知识我知道了多少?①全部;②大多懂了;③有些没掌握;④大多不懂;⑤一点都不懂。选择一个答案画√。问题三:在完成作业时要提醒自己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在每次作业题单前面设计了“作业提示卡”。设计意图为:第一,让学生“回忆知识”,判断自己掌握的程度,通过它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第二,暴露自己的问题,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第三,“设置自我提醒”,然后对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重点提示”。
2. 作业中:自我提醒—反思内化。教师在每道题后面都设计“笑脸<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1.jpg>(轻松完成)、皱眉<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2.jpg>(有一定困难)、哭脸<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3.jpg>(完全不会做)”,例如,①填空题。(<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1.jpg><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2.jpg><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3.jpg>)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 ),用字母表示为( )。②用简便运算计算。(<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1.jpg><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2.jpg><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3.jpg>)365+189+35,188+43+157。让学生对每道题的完成情况都进行自主评价和自我认识。三种表情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真实完成量化指标,最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效果的测评,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监控为中心的课后实施模式,进行“自我提醒”,达到“反思内化”,帮助理解所学知识。
3. 作业后:回顾反思—形成品质。在每次作业的后面,教师设计一个问题。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1.jpg><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2.jpg><D:\杂志\课堂内外教师版\1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课堂内外教师版(小学教研)2024.11\58-3.jpg>)2+4+6+8+…+48+50。你遇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吗?怎么解决的?A. 自己翻书;B. 问同学;C. 问老师或家长;D. 其他。让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对学习过程做深入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明白当遇到困难时,有哪些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见,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回顾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养成良好习惯。
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个方面去精心设计作业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在完成计算习题时正确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那些学习能力和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个过程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真正做到由扶带放,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优化帮扶措施,解决作业困难
1. 教师帮扶,增设新环节。落实“双减”政策,在于“提质减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在计算各课型中可以增设两个固定环节——“3+5”。
课初三分钟:教师将前一天作业中的典型错例、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找病因,有目的地“治疗”。例如,“减法性质”的课初三分钟,教师出示两题。题一,就114+283+86=283+(114+86)思考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题二,简算605+88+95+412。其意图为解惑前一节课作业中的易错题,同时稍微提升难度巩固练习应用。题不多,时间不长,但效果显著。课末五分钟:提供一份作业单,量不多,但结合了本节课重难点,开展针对性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后续补差。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个固定环节的增设不仅聚焦了教学重难点,还精准分析了学生疑难点,这样既提升了巩固练习的有效性,还是整个课堂执教力、学习力的“加速器”。
2. 生生帮扶,解决作业困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教学方式有所转变,教学质量也在提高,但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个班级里仍然有“欠账”的学困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造成依赖心理、自卑心理。为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困生的性格特点,仔细分析学习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在预习、讲题、互相检查等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作业中的难题,面向全班上台讲解,或录制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如课末五分钟的作业单,有时可以从每个学习小组中选出做得又对又快的一位学生作为“临时小老师”,负责批改组员作业,并做好记录。当“小老师”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输出,有助于驱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成就感。教师开展结对帮扶,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细心、耐心、乐于助人、友好竞争合作等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大背景下,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提出了挑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对作业设计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初步尝试改变作业形式,提出引导学生自我监控,优化帮扶措施等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解决学生的作业困难,从而让学生内化、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牛玉娟.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优化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48-50.
[2] 王月芬. 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 孙玉玲.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3):49-50.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