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实践

作者: 卢虹

摘  要:文章围绕小学低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展开,深度探讨其在新课标下的实践与应用。首先,梳理了分层作业设计的含义及要求。接着,明确了作业设计的核心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模式和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明确性,突出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性和个性化需求。其次,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提出了划分作业难易程度和把控作业数量的策略,以兼顾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课堂分层作业设计、小组分层任务以及根据学生能力设计课后作业等实践措施,充实和细化分层作业设计的操作流程,为理论付诸实践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在新课程标准下,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分层作业设计,正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分层作业设计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为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任务,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巩固学生学习基础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分层作业设计模式不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含义内涵与要求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含义

分层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策略,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基础,通过设计不同难度与层次的作业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首先,分层作业设计本质上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尊重。而分层作业设计,就是在理解和接纳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提供与其学习水平和能力相匹配的作业,这无疑是因材施教理念在作业设计中的有力体现。

其次,分层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性化。通过提供不同层次和难度的作业,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接受挑战,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更符合人性化教育的理念。

最后,分层作业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考自身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挑战,又能保证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压力下进行有效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要求

分层作业设计,作为一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节奏的高度尊重,其实践应遵循以下几个核心要求: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所有教育活动的首要要求。教师在对分层作业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将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放在首位,避免将所有学生当成一个同质的整体。每一项作业都应当反映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第二,因材施教。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需要教师具有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习惯的能力,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任务。也就是说,每一份作业应当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参考,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挑战,也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感到沮丧和挫败。

第三,易难适中。分层作业设计应保证作业难度和学生能力的匹配度。每一份作业都应在难易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让学生在挑战与成功感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明确分层作业设计理念

(一)设计作业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设计作业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人”,显然指的是学生。为了有效实施以学生为本的作业设计,首要的任务是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位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学习风格、能力和节奏。因此,教师应避免设计过于统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作业,以免无法使作业设计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学习动机、认知能力,社会情绪技能等。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教师才能设计出真正以学生为本,适合学生需求和能力的作业。

设计以学生为本的作业,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随人所欲”。以学生为本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不完成作业,或者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作业。相反,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需要确保作业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效果,以帮助学生在挑战和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作业设计要明确分层

作业设计中的层次性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理解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教育的个体化理念,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明确作业的层次性意味着将作业内容和难度分为不同层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例如,对理解能力强、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深度思考、探究性质强的作业;而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挑战和提高,避免了传统“一刀切式”作业设计的弊端。

其次,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也是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和激发。不同层次的作业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阶段和能力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提供强大动力。

最后,明确的层次性作业设计有利于教师精准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确定分层作业设计方向

(一)划分作业的难易程度

划分作业难易程度是教师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过高的作业难度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产生挫败感,甚至可能引发对学习的抵触和厌恶。过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完成作业,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如果作业难度过低,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过低的难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轻敌”心理,对学习态度不认真,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确定作业难度时,教师应该考虑布置难度适当的作业,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面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时,他们需要动用已有的知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努力完成作业任务,进而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把控作业的数量

把控作业数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过多的作业量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大量的作业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过少的作业量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作业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如果作业量过少,学生可能无法在课堂之外进行有效的复习和预习,无法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

因此,在确定作业量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等因素。教师应该设定适当的作业量,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

四、小学数学教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措施

(一)结合教学内容展开课堂分层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无可置疑。该策略的实施,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确保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具体实施分层作业设计的步骤包括: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个层次的课堂作业,通过此种形式,满足班内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分层作业的应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情况与获得的最终学习效果,以此达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终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学完《1-5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境的图片,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教师可以选择带有不同类型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能够从图片中找出几种动物,使学生对1~5这几个数字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归纳1~5这几个数字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在放学之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向父母介绍自己今天所学到的知识点。

(二)利用小组分层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小组分层任务的实质,充分利用此模式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构建了沟通交流、互助互学的平台,而且能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位置》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小组分层任务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绘制校园的平面地图。此过程非一般绘画,其要求学生对校园的结构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平面地图的完成是一项涉及方位感知、空间结构理解和艺术表达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任务,其在课堂中的实施需要学生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这个活动涵盖了识别位置、理解空间结构、图像表述等多项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明显感受到任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例如,绘图需要的美术技能、位置描述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空间结构的把握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挑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在逐步转变,由传统的教授者和引导者转变为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学生能够在与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累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明确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同时,这有助于营造积极、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分层课后作业内容

小学阶段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在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阶段都是不一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的课后作业变得尤为重要。这种理念在当下已经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积极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实际上,分层作业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就能够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为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布置利用钟表制作作息图的课后作业,利用学习任务卡为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布置看图读时间的课后作业。这样一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进一步巩固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本课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挖掘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实现分层作业设计,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学习需求。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优化和提升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对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进行深入创新与变革,从而更精确地划分作业的难易程度。

参考文献:

[1] 翁倩蕾. 素养提升,从作业开始:“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J]. 学苑教育,2023(18):4-6.

[2] 黄原飞.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 学苑教育,2023(15):49-51.

[3] 陈求丽.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J]. 新教育,2023(10):33-35.

(责任编辑:郑  畅)

* 2023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23〕GHB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