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梅摘 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教学内容的不连贯可能导致学生幼小衔接过渡存在困难,学生的兴趣可能因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抽象性变化而下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如开展数独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将数学内容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综合运用这些策略,能够在幼小衔接阶段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广泛认为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思维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新知识和技能充满好奇,同时也面临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教师需要审慎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奠定数学基础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意味着在这关键时期为他们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正如建筑物需要稳固的基石一样,学生的数学学习也需要扎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思维的基础模式。这些基础不仅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内容,还将在未来的学习中起到牢固的支撑作用。因此,将重点放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思维能力培养,是为学生建立可持续数学发展的基石。
(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在于积极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处于求知的旺盛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应对不同难题和挑战,可以激发他们寻找解决方案的动力。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题目,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面对各种问题时的自信心和冷静思考能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培养创造力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表现之一,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探索性的思考和实践,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培养他们在数学领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创造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在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未来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础。
(四)适应未来挑战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味着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需求提供有力支持。当今社会不断变化,未来职业和生活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数学领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适应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将帮助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更好地展现自己,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取得成功,还能在其他学科和职业中脱颖而出。因此,通过在幼小衔接阶段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为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和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幼小衔接阶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断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难以顺利跟上。幼儿园数学教育通常强调的是基本的数数和形状认知,而小学数学涉及更多的运算、逻辑推理等内容,缺乏平滑过渡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
2. 学生兴趣的减退: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通常强调游戏和趣味性,但小学数学教学可能更加抽象化和理论化。这种转变可能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导致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
3. 缺乏实际应用:有时,小学数学教学可能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应用的示范。这会让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策略单一:部分教师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法,缺乏多样性的教学策略。这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他们全面发展各种思维能力。
5. 考试压力过重:在小学阶段,考试压力逐渐加大,可能导致教师偏向于以应试为导向,过多强调记忆和机械计算。这可能损害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 缺乏个性化关注: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发展差异较大,但教学资源可能有限,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可能使一些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支持。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开展数独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
数独作为一种优秀的数学思维游戏,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从简单的1~4数独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探索、推理,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解题状态。这个过程将锻炼到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认知和问题分解能力。在数独游戏中,学生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则和逻辑,将数字填入格子,确保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个小九宫格内数字不重复。这要求学生灵活运用逻辑推理,尝试多种可能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随着难度逐渐升级,学生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耐心、坚持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毅力。教师每周开展2~3次数独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思维训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画线段图、画实物图、摆实物等,让学生轻松理解抽象的数字或数学题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开展数独游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其未来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将数学带入生活,发展学生的思维
将数学融入生活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小学生拿着现金去购买物品。例如,一瓶水售价2元钱,一个面包售价3元钱,总共需要支付5元钱。如果携带了10元钱去购物,就需要计算找零的金额,涉及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个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还锻炼了他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将数学概念融入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并加深他们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的认识。此外,这样的实际情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协作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将数学知识带入实际生活情境,可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创建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创造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这种教学策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运用,并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个名为“神奇邮递员”的故事情境。在这个故事中,一位邮递员需要将5个包裹送到不同的房子,每个房子有不同的颜色。学生需要根据邮递员的提示,确定每个包裹应该送到哪个房子。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还练习了对颜色、数量和空间位置的综合认知。
再如,以“失落的宝藏”为题的情境。在这个故事中,学生扮演寻宝的冒险者,需要根据谜题找到埋藏在不同位置的宝藏。每个谜题涉及不同的数学问题,比如计算距离、判断方向等。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在追寻宝藏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推理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情境,编写数学故事,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与角色互动、拟定解决方案,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发展了逻辑思维,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创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境,可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策略不仅让数学变得更有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四)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学生的心理衔接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这个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空间,更包括师生关系、互动方式以及教学氛围。创造积极、温馨的学习氛围,可以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心理衔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应以友善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想法和困惑,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互动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和活跃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
再次,课堂氛围也应该充满活力和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教师设计数学趣味竞赛,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建立家校合作也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家长可以与教师交流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教学。
总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多样的互动方式、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家校合作,学生能在温馨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衔接,为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构建坚实基础的重要任务。本文深入分析了思维能力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来促进这一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学内容断层、学生兴趣减退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持续关注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各种策略的优势,以培养出思维敏捷、创造力充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贺瑶. “双减”视域下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数学思维启蒙的方法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5):128-130.
[2] 程敏.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思维启蒙[J]. 小学教学研究,2022(32):74-75.
[3] 罗婷婷. 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22(42):64-68.
[4] 叶友灵. 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思维训练[J]. 家长,2022(22):94-96.
(责任编辑:郑 畅)
*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23〕GHB05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