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作者: 蒋嘉玮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及时消除传统作业形式单一、缺少创新的弊端,尤其要在小学数学中年段的作业设计中,遵循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原则,在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的原则,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实施的策略,旨在利用精准的作业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小学中年段;精准作业
“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减少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作业负担。在此背景下,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数学课后作业时,不仅要考虑数量的安排,还要致力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紧密地结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精准作业设计,只有布置科学合理的作业内容,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利用拓展性的作业内容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查缺补漏、要做好数学教学反思、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提高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作业设计要求。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双减”政策的概念及要求
“双减”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轻作业负担,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象,并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课后活动时间,以便于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同步发展。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优化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提高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设计的精准性与针对性,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的实施条例,这也是保证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精准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情科学设计基础作业的难度,确保作业难度设计与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一致,从而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其次,在“双减”政策下必须明确规划学生的作业量,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作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体验生活的时间与空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的方向全面发展。再次,在“双减”背景下需要减少作业量,但作业功能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保证作业功能设置的合理性,利用作业功能补充、巩固课堂教学。最后,在“双减”背景下根据素质教育规律优化作业设计,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作业设计方案,以此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后作业教学效果。
(二)作业设计原则
作业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课的作业都要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知识紧密相连。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必须以“双减”政策为出发点,深入理解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规律,遵循以下几点作业设计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的动机和意识。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与学习习惯,将作业设计为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确定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的过程、内容以及形式,充分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课堂学习体验。
2. 开放性原则
教师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特征、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及学习规律,利用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动手欲望以及个体差异等优势,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性的小学数学作业,尽可能强调作业设计的开放化、多元化以及创新性,通过精准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 科学性原则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设计的创新性要求,还需要结合数学知识逻辑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作业设计与实施符合新课改要求。尽管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保证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开放性,但在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中同样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新课改框架内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内容。
4. 差异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分层教学的方式优化作业设计内容,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教师可以设置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题等多种类型,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内容,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巩固需求。
5. 生活性原则
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根据小学数学课程具有的生活化特征以及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围绕着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连接课本内容,为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设计赋予一定的生活化气息,进而激发该阶段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实施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保证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与实施,主要用于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只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层面,这种枯燥乏味的作业形式只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却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长此以往还可能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结合每一章节的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小学中年段的学生设计精准的数学作业,要尽可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充足的自主学习及个人发展空间。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习惯、生活经验、家庭背景都存在明显差异,而统一的数学作业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设置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充分考虑学困生、学优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情,将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分层作业,采用教学、测试、交谈等方式观察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作业设计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了解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及相关基础知识,组织学生自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过程;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巩固延伸类的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拓展作业的难度,基于圆面积计算公式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总之,教师通过设计精准的作业内容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满足基础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的教学需求。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作业设计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关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多元化的数学知识。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素材精准设计小学数学作业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强调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设计的应用性特点,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开展“百分数”的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及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带领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感,激发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布置应用性数学作业,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来源,如组织学生计算本班的出勤率、商品购买时涉及的折扣价格、存款利息等,将百分数的概念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相结合,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进而发挥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丰富作业形式,设置多元化作业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基础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新鲜感,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数学作业。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数学知识点采取不同的作业形式,避免布置单一的作业内容,充分调动每一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根据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求解圆的直径或半径,利用生活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感受平面几何图形的作用,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是半径的几倍?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两倍,那么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几倍?”又如:“假如学校圆形花坛的半径为2.5米,那么学校花坛的周长为多少米?”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作业内容,有效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全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四)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现作业布置的应用性
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数学中落实“双减”政策时,教师必须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通过创新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内容和形式,利用精准的作业内容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教师必须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小学数学的根本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融合多元化的生活素材,进行精准的作业内容设计与实施。其次,教师还需要深入剖析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利用生活素材开展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最后,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现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并向学生传递化难为简的数学思想。
例如,当学生初步掌握比例的知识概念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本地的地图,并寻找本学校所在的地址,提问学生:“我们学校这么大,是如何通过这么小的地图来表示的?其中又涉及哪些科学依据和数学原理?”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家中客厅的比例图,利用这类实践作业帮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技巧。
三、结语
小学数学中年段教学进度开始加快,难度也有所增加,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基础教育发展传达了明确的信号,为了能让学校教育回归到校内、回归到课堂中,要注重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中年段精准作业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精准性与针对性,结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求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内容进行精准化设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优化小学数学中年段作业形式,正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内容,利用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景新.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 学苑教育,2023(23):57-58+61.
[2] 胥翠萍.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2023(07):75-77.
[3] 何友忠.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与设计策略研究[J]. 小学生:中旬刊,2023(07):16-18.
[4] 刘艳.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3(14):174-176.
[5] 李德莉.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 凯里学院学报,2022,40(06):120-124.
[6] 李雪峰.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 小学数学教育,2022(22):7-9.
[7] 冯芳.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探寻与设计策略[J]. 新课程导学,2022(27):63-66.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