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的创新性实施策略
作者: 钱颖摘 要:美术鉴赏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视不同领域的对话,更重视不同学科的对话。文章以美术鉴赏为中心,以学生鉴赏能力与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阶梯式的跨学科教学探索,以实现综合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文章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的“三原则”,提出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的“三策略”,并将小学美术鉴赏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科学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关键词: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鉴赏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运用跨学科的组织方式构建美术与不同学科的联系,打破以技能为核心的固化美术教学模式。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开拓性和包容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起步阶段。因此,教师要将不同学科知识与美术鉴赏相融通,以此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审美判断能力。
一、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的“三原则”
鉴赏课程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涉及了“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两个领域。从课程标准来分析,“欣赏·评述”领域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美术知识,可以欣赏自然美与美术作品,“综合·探索”领域要求学生在美术知识的学习中强化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些要求为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教学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教学既要重视不同领域的对话,又要重视不同学科的对话。基于此,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教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综合原则、合理原则、尊重学生发展原则。
(一)综合原则
在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应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使美术鉴赏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从而实现综合教学。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欣赏任何美术作品时,要先识读图像、感知到画面的具体内容,之后再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阐释。在对作品进行领悟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一作品中,从而发展出自己的创造力。
在对作品进行鉴赏时,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技法讲解、内容分析的枯燥模式,要以作品内容为依据,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此提升新课导入实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理解美术作品内容,感受到各种材料之间的差异,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目的内容解读美术作品,进而感受美术作品的价值与含义,取各学科之长,弥补美术学科的不足,从而提升鉴赏教学的实效。
(二)合理原则
小学美术鉴赏跨学科教学需遵循合理原则。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中,使用跨学科的方法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实施鉴赏课程的过程中,对各科目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意义的构建。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并以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依据,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以此体现出教学的合理性。各学科之间存在各种形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关系,因此,教师将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进行融合,可以给鉴赏美术作品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能力。
(三)尊重学生发展原则
在小学美术鉴赏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尊重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根据学生鉴赏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美术作品,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不同学科,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以此实现创新性、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二、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的“三策略”
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的内容以及不同学科的具体内容,解决不同学科具体问题的美术鉴赏教学方式。教师在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中实施跨学科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现状、计划、设施、学情制订相应的鉴赏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活动中,实现预期的鉴赏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鉴赏能力,实施阶梯式教学
一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认识和接触美术课程,开始尝试运用美术工具,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还局限在所学知识范围内,鉴赏水平局限在具象化的人或物上,所以跨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二是对中年级的学生,其鉴赏能力发展到了自觉阶段,在保持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从感性转变到理性。三是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敢于尝试,并勇于表现自我。因此,鉴赏教学应遵循趣味原则,增加创造性与人文性的知识与内容,引导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观察和鉴赏美术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和能力。
(二)鉴赏资料搜集,实现多元化形式
1. 主题式资源收集
项目化教学作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而且,在项目化跨学科鉴赏活动中,学生会根据鉴赏目标,自主收集多学科资源。在主题式资源收集中,首要步骤是目标的明确。小学美术鉴赏教学需要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人文本质,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准备资源。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以主题的方式界定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并且应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初步理解。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重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搜集和整理不同学科的资源以及课外拓展性的资源与内容。
2. 多元化收集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云旅游”。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查阅不同的资料,也可以进入博物馆的网站,沉浸式观看美术作品的真迹,甚至能够比较同类作品不同时期具体的发展状态,并横向、纵向比较美术作品,对美术作品产生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教师应挖掘美术鉴赏类的综艺节目,让学生在观看《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的过程中,深度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将美术作品与艺术表演完美结合。此外,教师要重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美术馆、少年宫、文化馆甚至是文化旅游景点的参观中,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基于不同阶段,应用多样化方法
1. 体验认知,知识迁移
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知识迁移。低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美术学科,美术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对画面的感知也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应采取直观感知和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面的直观观察中拓展知识面。低年级的各个学科教材中均有大量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学科插图的欣赏中,提升审美认知,促进知识迁移。
2. 自主认知,体会情感
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和融合各学科知识,理解并表达美术作品蕴含的情感。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经验和基础,观察能力相对较强,能够从画面中自主探究美术技法,真正认识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即使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画面的自主观察和探究中,也能够发现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知识已有基础性的认知和了解,能够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将美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调查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查阅不同类型美术作品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而体会美术作品蕴含的情感。
3. 综合认知,联系实践
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分析作品的背景、内涵与情感的机会。经过小学阶段美术学习的凝练,高年级学生已经在创作与绘画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功底。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判断美术作品的使用材料,了解作品背景,感知作者情感,明晰画作寓意。比如,在山水画的分析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画的文化底蕴,在西方雕塑作品的分析中,能够体会到“静穆的伟大”。高年级学生能够自主调查和搜集与美术作品相关的风土人情,也会主动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
三、小学美术鉴赏与 “三学科” 融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具有极强的普遍性,艺术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对普遍的联系,具有推动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美术的审美与教育有着统一的作用。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包括言语、音乐等八种智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发展各种智能机会。在小学教学中,涉及语、数、美、体等多种学科,所以,小学美术跨学科鉴赏教学并不应该单独地在某个领域实施,而应将多个领域进行有效的融合。根据加德纳提出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智力有效结合的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融合两个或以上的学科开展整合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画面的同时,体会、感受画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此,本文阐明了美术鉴赏与以下学科的融合方法。
(一)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美术作品的鉴赏离不开语言的描述,不论是人物,还是风景,均可以使用文字描述,亦或以画面呈现。因此,鉴赏教学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知识与文学体裁两个方面出发,实施鉴赏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动植物”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分享和描述感兴趣的动植物,并以口语交际的方式描述“最喜欢的动植物”的特征,让学生在讨论喜爱事物的过程中产生欣赏相关作品的兴趣和动机。并且,教师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接触各种动植物。基于此,为学生布置“欣赏生活中的动植物之美”,并将其画下来,配上文字说明的作业。在这一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中,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植物美,更会形成欣赏自然万物美的习惯,真正形成生活审美意识。
(二)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鉴赏课程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数学内容的角度出发,空间几何、运算均与美术鉴赏存在联系。在美术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在鉴赏教学中,还会使用轴对称、黄金分割等数学原理。所以,美术鉴赏与数学学科的融合至关重要。
例如,在“中国画”“油画”的鉴赏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构成美术作品的不同几何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美。并且,在塞尚、毕加索的美术作品鉴赏中,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其几何作画风格的原因,比较同个画家在不同阶段作品的不同风格与特征,以此强化鉴赏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科学与艺术是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领域。并且,鉴赏课程的设置与科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科学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的外形与特征,要求学生明晰自然光影的变化。而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求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动植物,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所受光影影响的色彩变化程度。可见,科学教学内容与美术鉴赏内容契合度极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美术鉴赏教学与科学学科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中国画、油画的鉴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科学知识研究不同美术作品所使用的具体颜料、纸质和墨色,并为学生创设任务:思考不同美术作品的使用方式与保存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观察和思考材质的不同,以产生对不同作品的本质理解,解锁不同作品的文化历史渊源,在多种类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产生深层理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鉴赏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教师要遵循综合、合理与尊重学生发展的三大原则,围绕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分层化、阶梯式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中深入理解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系统培养全面性、发展性、创新性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凌洁. 五育融合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23(07):155-158.
[2] 谢瑾含. STEAM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22(09):166-167.
[3] 徐扬,孙晓昕.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美术鉴赏类校本课程教学思考:以《清明上河图》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21(20):178-179+182.
[4] 罗小雨. 基于大观念的小学美术课程跨学科教学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