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刘甜甜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危机,甚至消失的风险。将非遗融入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美术课程,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美术;教学资源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小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使其心灵美和行为美得到发展,还能充实其学识,提升其思想境界。小学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非遗的重要使命。教师必须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教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历史的文明和光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技术、体验和精神。其生存依赖于人类,主要用声音、图像、技术等方式来表达,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民族流传下来的,内容主要有:传统口述文学和语言载体,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历法,传统礼仪,节庆,传统体育和娱乐活动。它既是中国人独有的创意与文化魅力,也是中国人的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的见证。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中国以第六个成员国身份加入。到2023年12月,中国已有43个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在全球范围内居首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开发的时代内涵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乐”“画”为主,融“舞”“剧”和“影视”“新三科”为一体的美术课教学,淡化单一科目的学科属性,打出“组合拳”,汇聚“五科抱团”的综合教育力,重点培养“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创新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仔细阅读新艺术课程标准,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已经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中。从以抢救、保护和传承为目标,提倡以展示特色课程或特色课外体验、实践活动等形式“进校园”为目标,发展为明确写入课程标准、教材。“非遗”艺术,特别是特殊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随着新教材的开发正式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

深入到生活中就会发现,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性造就了人们独特的娱乐方式,展现了家乡人民世世代代的淳朴善良和热情。例如,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节日和庆典,每个节庆都有其美丽的传说和独特的韵味。再比如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又如中秋节吃月饼,合家团圆;元宵节放烟花,挂灯笼,闹龙灯,吃饺子。学生身处在充满民族色彩的氛围中,教师要将这种民族风情充分地挖掘出来,多发掘与其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丰富美术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要善于发现新的、有特色的、有价值的、有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中国独特的精神价值观、思维模式、想象力和文化自觉,这些都是保持文化认同和文化主权的基础。即使今天社会进步迅速,但是也不要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这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意义

(一)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意味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文化艺术的感知和兴趣也正处于萌芽状态。教师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剪纸艺术,他们便可以亲手操作,体验剪纸的技巧和美感,进而理解剪纸背后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

(二)拓展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传统的美术课程往往以绘画、雕塑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形式相对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如刺绣、陶瓷制作、木偶戏等。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美术课程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和实践这些非遗技艺,学生也能在美术领域激发出更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造力

在学习和实践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观察、思考和实践,这些过程都能有效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非遗技艺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此外,非遗技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和创意,从而成为更加全面和优秀的美术人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原则。非遗资源进入美术课程时,教师应根据当地非遗资源的地域性和乡土性进行选择。例如,如果某地区以剪纸艺术闻名,美术课程就可以重点引入剪纸艺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和体验。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以学生为本原则。非遗资源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非遗项目。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

三是准确性原则。在引入非遗资源时,教师应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技艺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准确无误,避免对非遗文化进行过度解读或歪曲,以免误导学生。

四是全面性原则。非遗资源的开发应全面考虑其多元性和多样性。非遗文化不仅包含了各种技艺和形式,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等信息。在开发非遗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全面挖掘其内在价值,将技艺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一)触摸乡土,挖掘本土非遗素材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比如,作为中国传统丝织技艺的代表之一,蜀锦以其色彩斑斓、技艺精湛而著称。1995年在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代表了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锔瓷技艺是将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的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瓷器修复的精湛技艺。2023年,由成都市成华区申报的“锔瓷技艺”成功入选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此多的本土素材,将是美术课堂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蜀锦这一传统丝织技艺,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蜀锦探秘”的美术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蜀锦的精美图案和制作技艺,并讲解其历史文化背景。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尝试制作简易的蜀锦纹样作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蜀锦艺术的独特魅力。对锔瓷技艺这一修复瓷器的传统技术,教师可以开展“锔瓷小工匠”的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锔瓷技艺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展示一些修复前后的瓷器对比照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锔瓷技艺的神奇之处。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损坏的陶瓷碎片和简单的修复工具,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锔瓷修复尝试,在实践中体验修复瓷器的乐趣和挑战。

(二)开发资源,充实美术实践活动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并传承非遗文化的魅力。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据记载,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而油纸伞则是在纸面上涂熟桐油制成,用于防水。唐宋时期,油纸伞在民间广泛流行,并成为婚嫁等场合的重要物品。至明清时期,油纸伞在民间使用更加普遍,并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从制作工艺来看,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全部依赖手工完成。主要制作流程包括号竹(选竹)、做骨架(削伞骨、水浸、日光晾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上油(内外侧均刷熟桐油后晒干)等步骤。整个制作过程需要70多道工序,体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耐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油纸伞象征着吉祥、美满、团圆等美好寓意。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开展油纸伞的绘制与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样式的油纸伞,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进行绘制和设计,这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油纸伞的艺术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油纸伞制作匠人来到课堂,为学生展示如何绘制和设计油纸伞,让他们从专业角度了解这一技艺的精髓。每逢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美术教师均可以开展以油纸伞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学生制作具有端午节特色的油纸伞,如绘制龙舟、粽子等图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创新课堂,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小学美术学业要求中提到“能运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制作工艺品”。在“非遗”的内容要求中,还列出了“如剪纸、编织、刺绣、印染、陶艺、风筝、民间玩具等”。为此,在美术课堂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我是能工巧匠”“本草的故事”等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传承手工技艺的过程,领略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工艺师的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特征,将“姊妹艺术”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例如,在“我是手艺人”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非遗”的影片,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或者在课堂上放映“非遗”传承者的技术操作录像,学生也可以对“非遗”项目进行实地拍摄记录,以影视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

非遗文化不仅是美术的单一领域,它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学科。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教授剪纸艺术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将戏剧学习任务与音乐、语文、外语等科目相结合,排演同一主题的“课本剧表演”,以话剧的方式将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的故事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六、结语

展望未来,期望看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非遗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共同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非遗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姚晓清.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J]. 学苑教育,2023(33):58-60.

[2] 陈瑶. 基于核心素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J]. 家长,2023(18):126-128.

[3] 孙琼芳,行卫东.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3(13):41-44.

[4] 杨霄璇. 课程思政理念下非遗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思考与实践[D]. 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3.

[5] 陈万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以葫芦烙画为例[J]. 华夏教师,2023(08):61-63.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