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作者: 朱荣旗 邹西鹏 曹浩然

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迎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经之路。通过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可以得出,小学体育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体现课程育人价值的关键。在小学体育教学层面上,受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思政融合观念、缺乏兴趣和锻炼意识等因素,是限制体育与思政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主要原因。文章将从更新观念、德体一体、激发兴趣等方面,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体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目的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并不显著,因此需要积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实践优势。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探寻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才能发挥体育学科的多重育人价值。体育教师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会从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要求出发,将体育与德育资源创新融合。体育教师在深度解读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等方面,明确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向。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体育教师会重构生本课堂,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课程观,衔接小学德育体系。在明确体育学科多元化育人目标的基础上,体育教师会与思政教师共同备课,将实践探索、理念驱动下的资源整合模式与课堂教学活动精准衔接。思政教育渗透融入体育课堂,其目标维度集中在发挥体育实践优势、丰富课堂内涵等层面上,并引领学生践行德育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德体一体的育人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本研究对夷陵区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师、各年级小学生、领导层人员、专家学者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小学体育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通过访谈记录呈现出来。根据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会反馈体育教师言行是否一致,在同时间段内研究人员也会对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记录。小学领导层人员,会从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培训、德育实践等方面给出信息。对专家学者,本研究会根据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研讨会议开展情况,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实际情况,作为访谈记录的主要内容。在对比访谈记录时,可以推断出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际融合效果。在运用访谈法收集研究信息时,需要简明扼要地筛选出关键信息。在学生和教师的访谈记录中,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与德育目标不适配等问题;在领导层人员的访谈记录中,可以发现体育课程不受重视等问题;在专家学者的访谈记录中,则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的德育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文献数据库中查询与立德树人、小学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文献,会得到比较精准的查询结果。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多数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更新教育观念,将体育学科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体系,是渗透思政元素与教育理念的主要切入点。小学体育教师会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团队协作等思想观念,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对比多篇文献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小学体育学科具备德育功能这一结论,但是需要将德体一体、教学延伸、五育融合等课程改革框架落到实处。文献研究法所得出的相关信息,会围绕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评价等主要工作内容。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教师会从发挥实践优势、丰富课程内涵等层面,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渗透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低

本研究根据访谈记录发现,小学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是未体现德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领导层在审批体育学科的德育实践活动时,并未深入调查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仍然以主科课程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体育教师所能够申请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德育实践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体育学科的实践优势非常显著,但是会被其他学科教师随意占用,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堂自由活动的空间严重受限。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较低,会促使体育教师降低教学积极性,因此会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无法发挥出德育优势。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不受重视,会集中体现在课程审批、教研力度不足、教师培训频率低等层面上,因此难以提高体育教学组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会直接影响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更会让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缺乏思政融合理念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部分教师缺乏思政融合理念,其具体表现在偏重运动技术与技能训练等层面上。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与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未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其合作与竞争意识严重缺失。小学体育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并未深层次挖掘学生的思想动向与行为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德育效果并不显著。体育教师的从业年限比较少,在教育教学改革层面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缺乏思政融合的教育理念。部分体育教师并未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中,因此对体育学科的德育价值并不了解。体育教师缺乏思政融合理念,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感知、挖掘分析工作不够关注,因此体育课堂活动普遍缺乏“人文性”,小学生则会产生固定刻板印象。体育教师缺乏思政融合理念,与专业素养不高、终身学习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学生缺乏兴趣与锻炼意识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会客观反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观念等层面上。若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滞后,则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会在言语和行为层面表现出“兴致缺失”等情况。体育教师并未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学生会在体育课堂上模仿教师的言语与行为,若教师无法体现出表率作用,则会让学生难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足球、篮球等团队配合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认知差异非常显著,并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学生缺乏兴趣与锻炼意识,与体育课堂上的目标感、效能感不足有关,并从侧面降低了德育实践的实效性。体育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此学生难以从体育运动中汲取“养分”。综上,小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与锻炼意识,与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明显、德育实践目标不明确等因素有关。

(四)教学活动未体现生本理念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学活动未体现生本理念,因此会直接影响“体育+德育”的融合效果。在构建体育课堂德育实践模式的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侧重于完成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主导者的角色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未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生本课堂,但是多数体育教师仍然以“一刀切”“模板化”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相对单一,因此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无法将体育锻炼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教学活动未体现生本理念,会显著削弱体育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小学体育教师在兼顾学生需求的过程中,并未深层次挖掘学情,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德育方法的渗透融合效果并不显著。体育教学活动未体现生本理念,会直接影响德体一体框架的完整性。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重视体育课程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校领导层和体育教学组,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重视体育课程的德育实践价值。在更新大课程观的基础上,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学组,会合理设置健体、立德等多元育人目标。更新观念,才能更好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潜能。小学体育教师则需要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将趣味校园足球等实践活动形式,作为德育实践教学的载体。更新观念,重视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才能凸显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共通之处。小学学校的领导层人员,需要将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关键。更新教育观念,将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重,更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整体印象。小学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学组,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德育目标与足球、篮球、短跑等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协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体一体,提升育人价值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渗透思政教育,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关键举措。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构建德体一体的教育框架,提升体育学科的多元育人价值。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会重点讲述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等内容,并通过设置任务情境、游戏情境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和合作竞争意识。在构建德体一体框架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会将常见的运动项目,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有机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体育教师会以身作则,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渗透在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提升育人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角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在德体一体的教学框架下,体育教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目标感与效能感,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团队协作活动。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会将多元化的思政元素,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连接起来,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将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锻炼问题,作为师生互动交流、总结反思的主要内容。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需要从德体一体框架出发,丰富小学生的德育实践经验。

(三)激发兴趣,组织竞赛活动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在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并不定期组织趣味化的竞赛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体育课程内涵的层面上,渗透积极进取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思政元素,会显著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根据各学段小学生的体能测评结果,体育教师会合理设置竞赛难度和运动项目类型,将足球、篮球、体操、短跑等项目穿插在一起。创新组织德育主题下的体育竞赛活动,会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才能提高体育课堂的德育融合效果,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体育竞赛活动,会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体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竞赛参与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积分或者物质激励,引领学生高效运用运动技术和技能。

(四)以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渗透至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体育课程的德育实践优势非常显著,但是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才能将体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会细化教学活动环节与任务目标,重点观察各年级学生的言语与行为表现情况,并在从旁指导的过程中,适当渗透德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增强目标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前提。在渗透融合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从学生口中获取更加真实的运动锻炼需求。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环节中,以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是丰富体育课程内涵、创新德育实践形式的重要前提。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于校园足球等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根据学生擅长的运动技能,将其分配到具体角色上,激励学生发挥体能和战术优势。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发展方向。思政教育的渗透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家国情怀、塑造良好品格、形成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观念等层面上。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依据学段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创新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构建生本课堂的基础上凸显出“体育+德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伊剑,刘嵩瑞,何巍. 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研究[J]. 中国德育,2023(19):21-24.

[2] 黄美妙.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路径研究[J]. 体育视野,2023(16):35-37.

[3] 顾强. 教学向教育的转变:小学体育课堂上落实思政教育的实践[J]. 体育教学,2023,43(06):33-34.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