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困境与策略研究

作者: 刘云

摘  要: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面临着农村小学没有正规的田径场地,教师难以发现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田径训练;同时,由于学校重视文化课,轻艺体课的认知,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不愿意训练等诸多困境。在当前的困境下,文章提出了采用“精”分组、“能”训练、“勇”挑战等训练策略,以此提高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效果,以期能为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实训教研,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困境;课余训练策略

一、梳理问题,直面训练困境

(一)学生自身问题

现在,一些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对农村学生吃苦耐劳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导致学生上体育课一遇到田径项目就恐慌、害怕、缺乏兴趣,甚至逃课,这不仅影响了体育学习效果,甚至连参加校级田径运动队报名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与更高一级比赛水平。加之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与训练时间冲突,学生对待学习与训练的主次分不清,目标不明确,进而无兴趣、无主观意愿参加训练。

(二)教练员专业问题

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经过体育学习培训转岗而来,专业教师较少。而田径队的教练员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不是科班出身,不够专业。所以在运动员的选人方面,教师凭经验、凭感觉为主选人入队,在训练中,训练不成体系等诸多原因,使得本身枯燥的田径训练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度问题

当前,一些功利性认知的导向,如“轻武重文”的思想,尤其想让学生通过学习好来改变命运、“跃农门”的想法,普遍在农村学生家长中存在。正因为如此,学校领导、语数任课教师及家长对学生参与田径课余训练不太支持,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农村田径运动队训练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二、明确目标,理清训练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学校的体教融合工作推进

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训练的策略研究,为学校体教融合提供了实际经验和理论支撑。农村学校体教融合,给艺体学生谋求了一条专业发展的通道,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能。通过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方法与训练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学校打造体育特色项目,擦亮学校体育特色名片,也是特长学生发展的绿色通道和生命线,同时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助力师生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学生体育品格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人的综合素质,把知、情、意统一,从而建立一种健全和完善的心理稳定结构。在田径队训练中,通过反复、连续、不间断的训练方法,通过田径中的多项训练,如耐力、速度、协调性、力量等方面,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发扬农村学生敢吃苦、能吃苦的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在训练活动中,学生体育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并且这也培养了学生在训练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参赛中的竞争意识,从而奠定良好的体育品格。

(三)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田径队的训练中,教师会利用自身特长和能力,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学习交流活动等,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探究出训练方法与训练模式,形成田径队独特的训练策略,让教练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体育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促进自我成熟,这有利于形成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科研力量,进而成为学校艺体课程研究的领导力。

三、提炼策略,推进训练项目

(一)“精”分组策略

为了达到训练目标,可采取“精”分组策略,调整思路以达到训练效果。首先,学生分组“精”,横向以项目来分组,按跑、跳、投掷等项目来分;纵向以学生的兴趣、个人能力、基础水平等情况进行分组,可以分成兴趣组、挑战组、精英组等。教练员先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为什么在一些方面占优势,而另一方面欠缺,进而再次分析学生在不擅长的方面是否是身体条件原因,是否因没有加强训练等因素,通过横纵建立坐标式精分组,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层分组建立档案,参照这些情况制订特殊训练计划,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因材施教,进而达到训练目的。其次,教练员分工“精”,不但将学生分组,还将教练员分组。为了推动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工作,学校还需要调查了解所有的体育教师,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建立档案,针对教练员的特长爱好,交给其与之匹配的运动队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训练。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在师生中实行“精”分组后,有60%的队员在一年之内顺利升入到下一组,比同时间段高出16.7%,数据说明“精”分组策略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二)“能”训练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课程理念中提到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注重学生“能”的训练与培养,依据这些理念来支撑,让田径队训练更有效果。

1. 游戏活动增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中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多种运动项目游戏,感受体育活动或运动乐趣,形成兴趣与爱好。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对学生的成长特别重要。所以,在田径队课余训练中,把握好游戏训练难度,制订好训练梯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兴趣组时,对初学者设计“模仿秀”;当学生储备一定的能力后,设计“竹竿舞”等游戏活动,这样分层设计游戏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热身运动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乐运动、爱运动,避免学生在体育课中没有学习到技能,提升了学生学习自信,冲破了师生之间的壁垒,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 专项训练重“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能力是核心素养最重要的能力素养,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来提高运动能力。为了提高田径运动队训练效果,教师可以形成跑、跳、投部分项目的重点训练方法,来打开专项训练的“任督”二脉。

(1)800米后程冲刺能力训练三法

形成反复训练法、连续训练法、间隔训练法等三法,让学生在反复、连续、间隔中不断地掌握中长跑的体育技能,提升体育能力,增强健康意识。

(2)蹲踞式跳远训练三法

针对蹲踞式跳远项目的特点,形成剖析训练法、整体训练法、反复训练法三法。按照蹲距式跳远的动作顺序,合理地分解成几个环节进行练习。即针对助跑、踏跳、腾空、空中动作、落地等五个环节进行训练,开展各个环节的递进分解练习,然后进行推进式练习,从而获得更高的训练效果。

(3)实心球训练三法

采用反复训练法、连续训练法、间隔训练法等三法,掷实心球有两种站立方式,一是两脚前后站立,二是两脚左右站立。大多数队员都采用前后站立方式,前后站立又可分为原地双脚前后不动和双脚交换掷,将整个技术动作:持球、预摆、引肩侧上体、后脚用力蹬地、挑腰、挥臂掷球、掷球后的缓冲等环节紧密相扣,实现一气呵成的效果。

这些训练方法的实施,夯实了学生的项目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跑跳投的体育能力,活动了肌肉群,强健了体魄,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教师通过使用这些训练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训练课堂更有效,甚至高效,达到顺利完成训练项目的目的。另外,这也有利于教练员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训练模式赋能

为了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各种技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炼出“热”“练”“专”“逸”田径训练模式四步环节,探索出一套符合田径训练队的训练模式。

(1)“热”,即热身运动,让学生的身体热络起来。这符合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活泼好动的天性。热身运动形式多样,变换不同的内容,多采用各种器材、游戏等辅助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训练中。

(2)“练”,即基本练习,小学生柔韧及舒展性好,身体发育越发迅猛。教师应多采用灵敏、速度、协调、柔韧的专项练习。每天练习形式应层出不穷,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发练习内容,从而达到练习储备的目的。

(3)“专”,即专项练习,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尚未定型,其专项训练也是相对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身体条件,设计不同的专项训练。但还是应以速度训练为主,其余专项训练为辅。

(4)“逸”,即放松练习,小学生肌肉力量差,骨骼尚未发育定型,掌握好适当的运动量和强度,让学生训练完后放松尤为重要。让学生训练放松后,不要过度疲劳,还有继续训练的欲望,使其训练结束很安逸、享受。

教师采用这样的训练模式,通过四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中,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可以让队员在日常训练中和体育活动中,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风险,使其更成熟稳定;也可以提高队员的运动能力和水平,能承担较大负荷的训练强度与高度,磨砺队员坚毅的品质;还可以让队员在训练中迅速成长,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养成较为健康生活的好习惯,以及终生喜爱与积极参与运动的好习惯。

(三)“勇”挑战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三条中明确指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遇到困难时会挑战自身身体极限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与同伴一起顽强拼搏。由此可见,挑战自我和他人,有利于体育品质的形成。

1. “勇”于挑战自己

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适应能力和心理状态往往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与条件。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参加比赛的机会少,再由于他们视野狭窄,见识少等因素,导致他们在比赛中畏手畏脚,一旦遇到比赛失利便溃不成军,不能自我调控,甚至影响下一项比赛。所以,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理清影响学生比赛的心理因素,如患得患失、失败经历的困扰、比赛时的自我调控能力等,针对这些情况,制订切实可循的心理训练计划。要鼓励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向自己挑战,形成健康的运动品格。

2. “勇”于挑战对手

现在处于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内卷”严重是必然趋势。在田径比赛中,由于各校都很重视比赛成绩,因为这是学校向社会、向家长交出的一份办学业绩答卷。为了能让学生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勇于向对手挑战的动力,敢于向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挑战。在训练中,教练员对分的三个组——兴趣组、挑战组、精英组,都应拟定训练计划。“兴趣组”每天训练完后,要进行测试,并要求队员挑战成绩比自己好的同组队员,这样每天促进步,同组队员经过训练后,成绩最好的可以挑战下一个组别——“挑战组”的成员,如果挑战成功,就进入下一个高级别组别,如果失败,则回原组训练再挑战。而“挑战组”成绩好的成员,就可以向“精英组”挑战,最后“精英组”成员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比赛,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有利于队员的成长,也培养了队员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坚不可摧的挑战精神。

四、结语

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是持续发展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新问题、新困境,教师应持续更新教育理念、训练方法,对训练计划、评价不断作出相应的革新、修订并实施与实践,形成一套成熟而完备的训练策略,将之推广到更多的农村学校借鉴使用,让其成为农村小学田径运动队课余训练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从而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铁黎,陈钧. 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学兵,陈剑锋,陈波. 苏州市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92-94.

[3] 邓云玲.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分析:评《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5):116.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