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霞

摘  要: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音乐中的核心素养教育相结合,开辟了学生全面成长的新路径。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将多元智能融入音乐教学,评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并着重阐述多元智能与核心素养培育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上的相互促进作用,构建了一套基于多元智能理念的核心素养培育方法,涵盖情感、语言、空间和人际等多方面智能的整合运用。该研究提倡在课堂实践中开展以多智能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推行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音乐展示,以及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机制,目的在于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及多元技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核心素养;融合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空间感知等方面各有所长,这种理论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元及个性化的理论依据。音乐课程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审美修养的提升,更是融合多元智能,助力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目标是深入分析多元智能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借助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慧的表现形式远超传统的语言逻辑范畴,涵盖了音乐、空间感知、运动协调、自我反思、社交互动以及对自然的洞察等多方面。在众多智能中,音乐智能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它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借助多元智能的理念,音乐教学能够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情感的共鸣以及创造力的激发,增强学生对节拍和曲调的敏感度,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音乐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让学生感受和掌握各种表达手段,为学生今后审美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培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核心素养是个体成长道路上必须掌握的根本技能与特质,涵盖了审美鉴赏、创新思维、集体合作等多个维度。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演唱、乐器操作、节拍训练等多样化的形式,推动学生音乐感知与情感认知的双重进步。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审美情感,提高了对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此外,集体合作与音乐展现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三)多元智能与核心素养的互补性分析

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核心素养的理念,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在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特质上取得了均衡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挖掘学生多领域的潜力,而核心素养则强调学生在审美感知与情感抒发上的综合素养。在音乐课堂上,各类智能彼此促进,例如音乐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的结合是借助合唱和合奏等活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精神;音乐智能与空间智能的交融,则助力学生深入掌握音乐构造与艺术展现的精髓。这两种理念的融合,使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方面更为高效。

二、多元智能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音乐与情感智能的融合:情感体验与表达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里,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指导学生去感知、理解和展现各自的情感。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充满浓烈情感的音乐篇章,教师能够激发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境界。例如,播放肖邦的《夜曲》或德彪西的《月光曲》,借助舒缓的曲调与深沉的情感渲染,教师能够使学生沉浸于宁谧的环境中,去感知“平和”或“忧伤”的心绪,领略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冲击力。乐曲播放完毕,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叙述在聆听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波动,如“哀愁”“恬淡”或“欢愉”,并促使学生针对特定的乐章表述个人的情感反应。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层面对音乐进行深入的理解。

除了聆听之外,教师还可以策划更具参与感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身体语言或艺术创作来展现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例如,学生在鉴赏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后,能够通过即兴的舞动或运用绘画中的色温对比体现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如在聆听节奏明快的音乐之后,学生倾向选用鲜亮的颜色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在听悲伤的音乐时,他们则会采用更为凝重的颜色。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表达,学生能够在不依赖语言的情况下增强自己的情感理解力,掌握更直观的情感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助力学生将音乐中的情感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在实际中提升情感智能。

(二)音乐与语言智能融合:语言表达与节奏互动教学

在音乐与语言能力的交互作用中,节奏与声调的协同显著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技能的提升。教师可以设计韵律性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同步进行节拍敲击与歌词朗读,以增强学生的韵律协调性。例如,在学习儿歌《小星星》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击掌或轻敲桌面来配合歌词的朗读,感受音乐节奏与言语的和谐共鸣。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节拍的反应能力,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语言的顺滑与流畅。

绕口令是提升语言逻辑能力的优质资源,尤其是那些富有韵律感的例子。教师可以选取如“八百标兵北坡行”或“红黄凤凰飞”等富有音律的绕口令,通过击掌或踏步的方式让学生配合朗读,感受语音与节拍的和谐统一。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节奏编排,例如为某一歌词创编相应的节拍或曲调,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合节奏、语言和音乐。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语言与音乐融合的快感,还增强了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音乐表达的多样性,进而掌握语言表达的新技巧。

(三)音乐与空间智能融合:视觉与听觉综合感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空间智能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掌握音阶与音高这些基本元素时,学生必须依靠视觉与听觉的协同作用来领会音乐的内在构造。教师可以运用乐器和乐谱作为辅助工具,以加深学生对音符位置的立体认识。例如,在钢琴等键盘乐器上演绎不同音调,并同步播放这些音调,指导学生识别相应的键位。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感知音阶的升降以及音符在空间中的布局。此外,在教授五线谱时,教师可以采用色彩标记或图形化的方法,将乐谱上的音符与乐器上的具体位置相对应,从而在视觉层面加速学生对音高排列的理解。

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学生的空间智能得以进一步锻炼。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地面的胶带或标识物来描绘乐谱的布局,学生在聆听到某个音调后,便按照音高在地面上指定的位置跳跃。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音调的排列,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音乐构造的空间认知。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例如虚拟电子琴或音高校对软件,学生得以在线上进行模拟练习,从而熟悉音符的位置和音高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增添了学习的娱乐性,并且在互动过程中加强了空间智能的训练。随着学生在音符与音阶空间定位上认识的深化,他们能够更加精确地领会和表达音乐作品中的高低音变化,进而提升对音乐的总体感知力。

(四)音乐与人际智能融合:协作与团队音乐活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人际智能的培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生参与集体演奏和协作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及社交技能。教师可策划集体歌唱或者乐器合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

各小组负责不同的乐器类别或声部部分,例如打击乐器中的定音鼓、木琴、铃铛等,通过合作完成整个音乐作品的呈现。在合奏的实践中,学生必须学会相互协调,逐步认识到集体协作的价值,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人际智能的提升,还强化了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协作技能的一个创新方法是实施角色互换。

在一段基础的合奏曲目练习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依次体验指挥、独奏及协奏等不同职责,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职能在音乐演奏中的重要性。学生在角色的更迭中领略到团队协作的丰富内涵,从而增进了对其他成员角色的认识。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多元智能与核心素养同步培养方法

(一)设计多智能导向的音乐学习活动:启发多维感官与认知

音乐教学活动融合多元智能理论,能激发学生多方位的感官参与与认知进步。例如,在设计互动环节时,教师可以融合听、视、动等多感官体验,全方位引领学生领略音乐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开展“音乐感应绘画”环节,指导学生闭目聆听精选乐段,随后依照音乐的韵律、情感波动,在心中构建相应的图像。接着,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心中所绘的景象或故事。这种方法有效地将听觉、语言和空间智能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或舞蹈动作来展现音乐的节奏与情感转换,从而激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此类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立体感知,增强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表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感官认知基础。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审美、表现力与创新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音乐展现活动致力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表现技艺及创新思维。教师可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音乐展现方案,如“音乐迷你舞台”,以此点燃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创造性。具体而言,教师可让学生挑选一首钟爱的曲目,并置于一个独特的情景之中进行演绎。例如,学生可以把曲目转化为一个小型戏剧,分配剧中角色,并在演出时融入动作与情感的表达,进而深入展现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位学生都能在演出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才华。有的学生或许在舞蹈方面更为出色,有的学生则可能在情感表达上更为专注。这样的手段有助于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音乐的认识。此类展现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和表现技巧,同时也磨炼了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持续地探索自我、展现自我。

(三)双向反馈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互动式教学策略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回应,以支持学生在定制化的音乐学习路径上获得更全面的辅导。教师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评价,并在授课时安排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环节,使学生有机会阐述对音乐练习的个人体会。例如,在“自我及同伴评价”环节,学生完成演出后,可以对自己演出中的精彩部分及有待提升之处进行反思,同伴们也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正面评价。此类互动式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审视中提高了自我意识,并在接受他人评价时进行思考与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洞察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喜好与专长,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在音乐探索中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学生在同伴的反馈中逐步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进而在音乐课堂上建立起自信,享受更多的成功体验。

四、结语

探究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核心素养培育对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使音乐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有望为小学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热爱音乐、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卉.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D]. 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

[2] 刘炫蔚. 浅谈多元智能视角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动教学[J]. 戏剧之家,2021(30):115-116.

[3] 孙尘心,肖艳.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北京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 艺术教育,2021(04):58-61.

[4] 闫紫君. 小学音乐学习的多元评价研究[D]. 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5] 袁芳. 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6.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