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策略
作者: 龚为民*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编号:JYZB22042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文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实践方法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课程教学
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从劳动教育的意义出发,分析劳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实践策略,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一、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明白劳动是实现自我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产生实际的成果和回报,从而树立起对劳动的尊重和重视。而且,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按时完成任务、具有耐心等,逐渐培养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坚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此外,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学习到实际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二)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劳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形成勤劳勇敢的品质,通过努力工作实现目标,并且不怕困难和挑战,并勇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团队合作,学生在劳动中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懂得与他人协作、相互帮助。此外,劳动教育课程还能够引导学生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价值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可以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学会节约使用资源,形成了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和他人的重要性,学会承担责任并乐于奉献。
(三)顺应时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智能化的推进,我国的劳动方式和就业形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劳动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但现实生活中,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建设现状
(一)劳动教育观念不强
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部分学校和教师仅将劳动教育看作一种课程或活动,而不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而劳动活动只是一种额外的任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限,认为劳动教育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重要素养。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在一些学校中,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这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等,但是在一些学校中,劳动课程设置得过于单一,只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同时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实际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没有给予学生参与实际劳动活动的机会,导致课程效果不佳。
(三)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一些家庭缺乏对学生劳动正面价值观的引导,这导致学生没有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仅将劳动看作是一项繁重的任务,缺乏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同时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够有吸引力,一些劳动教育活动过于单调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部分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导致学生对活动的了解和兴趣度不高。另外,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能力,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和表现感到不自信,这可能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有关。由于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
(四)家校合作有待改善
家校合作是劳动教育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在一些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程度和效果有限,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些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仅将劳动教育看作一种课程安排,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家庭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对劳动教育持消极态度。而且,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忽视了自身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和责任,往往将教育责任完全寄托给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无法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此外,一些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缺乏与家长及时、有效沟通的机会,因此无法及时了解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培育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方法、养成劳动习惯,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公民。在制订教育目标时,学校与教师应该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要让学生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白劳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如种植、制作、整理等。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且是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培养,教师要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勤劳、自律、负责、团队合作等品质。
(二)开展情境体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过程。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小型农田劳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耕种、收割农作物,体验农民的辛勤;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社区清洁、环境保护等工作,感受到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案例,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劳动问题,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思考。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照片,让他们观察照片中的场景,并思考其中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者的付出,从而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劳动的意义,培养劳动意识。
(三)建设实践基地,挖掘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实践基地可以是学校内部的劳动实践场所,如校园的花园、农田、实验室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植物种植、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是学校周边社区或企业的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可以与社区或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农场、工厂、医院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劳动实践基地。通过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更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四)紧扣劳动素养,优化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考试评价主要侧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劳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评价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实际操作和项目展示等,以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实践能力。同时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养。在评价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写作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加强家校合作,发扬劳动文化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主要环境,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机会。学校可以与家长展开合作,组织劳动实践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课程实践中,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接触到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和资源,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成长。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发扬劳动文化可以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校还可以开展劳动文化教育活动,如组织参观工厂、农田或其他劳动场所,邀请劳动者到学校分享他们的劳动经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六)打造校本课程,注重制度建设
学校应该确保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有序进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和品格。通过制订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打造校本课程,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量身定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制度建设可以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和长久发展,学校要制订相关的教育政策和规范,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还要注重师资培训和管理机制的建设,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保障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元方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学校的劳动教育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展开,关注他们的兴趣、能力和潜力,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小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此教师可以设立学生自主选择的劳动项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另外,劳动教育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引入虚拟实验、在线模拟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养成勤劳踏实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从而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劳动教育应该长期深入地开展,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让学生不断接触实际劳动,并从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克勇,张小红. 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甘肃教育,2023(20):31-34.
[2] 韩金花.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转化改进路径探析[J]. 青海教育,2023(Z3):49-50.
[3] 彭磊,李可心. 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23,9(09):85-88.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