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基于智慧课堂的作业设计实践策略
作者: 杨国庆摘 要:如何基于智慧课堂实现学生作业的减负增效,是“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适应教育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能动性举措。文章研究了“双减”政策以来的“作业管理”“作业设计”和“智慧课堂”,发现当前关于“作业管理与设计”的研究未充分考量智慧因素。其中智慧课堂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在作业领域的角色未被发掘,三大主题的研究在各有侧重点的同时,也缺乏彼此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反思既有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在“双减”背景与智慧教学的大环境下,应注重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与智慧课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融合,探索基于智慧课堂的作业管理与设计模式,为实现学生作业的减负增效、营造优良的教育生态提供支持。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管理;作业设计;智慧课堂
一、研究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各地政府积极贯彻“意见”中的指导原则并加紧实施。同年11月,安徽省发布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开始被大力吸纳到“双减”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双减”其中之“一减”,便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作业管理与设计是和学生作业负担直接相关的两个关键环节,因此实现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的着力点,就落在了作业的管理与设计上。在网络化浪潮不断深入的社会现实下,作业管理与设计的问题离不开智慧技术的支持;加之近年来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其已成为“双减”过程中可利用的重要技术资源。
鉴于此,本研究在CNKI中国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中分别对“双减”政策以来的“作业管理”“作业设计研究”和“智慧课堂”研究进行了检索,通过梳理“双减”以来的智慧课堂、作业管理与设计研究,试图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关学生作业管理与设计问题的研究,把握对“智慧课堂”等智慧技术载体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展开关于作业管理与设计问题的智慧化研究奠定基础。
二、智慧环境下的作业管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严重脱节,具体包括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学生的智力生活贫乏,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教师的文化素养低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作业的设计与管理。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能以其丰富的形式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的程度。良好的作业管理与设计,可以实现为学生减负增效的功效,因此作业设计与管理,不仅是“双减”背景下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教育教学领域常态化的研究课题。
与学生有关的作业管理问题研究,早在1995年就发表在南京高师学报上的《中学作业管理初探》中。2021年,“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陆续出台之后,关于学生作业管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新动态。首先,已有研究在理念上更新了作业管理的指导原则,提出“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管理需要遵循“六性”主张:即服务学生发展的“德性”主张、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的“刚性”主张、优化作业设计的“理性”主张、推行分层布置作业的“弹性”主张、作业布置连通生活实践的“个性”主张,以及作业及时反馈指导的“效性”主张。其次,已有研究对学生作业管理进行了整体审视,发现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管理仍存在“作业观的唯智主义、作业设计的保守主义、作业管理的直觉主义”“教师备课时忽视作业设计、题海战术大行其道、过量作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家长焦虑情绪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以练导学’的生本课堂、培养作业设计综合能力、重视品质培育的作业反馈”“健全教学活动中作业体系与机制”“加强学生‘作业自主管理能力’的辅导”等对策。
这些对策性建议,既包括理论层面的构想,也包括实操性的行动策略,兼顾了师生两个主体向度上的努力,但相对缺乏智慧化的优化方式。本文在梳理既有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仅在2022年王林慧的研究中,才有关于学校作业管理数智化手段的探索。其以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既有经验,提出以“教育+技术”的方式,构建数据在线、资源共享、家校协同的作业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增强作业的育人功能。王林慧的研究与本次研究的目标具有较大程度的契合性,为本次研究带来了较强的灵感。
三、智慧课堂的内涵
我国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最早始于论文《一本促你思考的书——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思考》,但该研究尚处于对智慧课堂的粗浅认识阶段。真正意义上对智慧课堂本身的研究,源于2009年的一篇名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的论文,该论文截至目前已被下载2954次,被引用高达113次,为后来的智慧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经验实践奠定了最初的认知基础。
随着社会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热度。纵观这些年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分布在以下几类研究主题中:
首先是对智慧课堂的进一步理论诠释,如采取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对智慧课堂的概念诠释与本质属性进行了新的界定,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中新一代智慧课堂的概念、平台及体系架构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智慧课堂的实践应用提供指引。
其次是对智慧课堂应用实践的研究,如从整体上提出以改变教学模型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建构方法,以及对特定学科智慧课堂构建方法的思考,如从课堂设计思路、活动流程与实现条件出发,构建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智慧课堂;还有的从教学模式上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应用,如从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流程结构、教学应用环节等角度建构了智慧课堂中的学科教学模式。
再次是对智慧课堂应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智慧课堂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学生“智慧性”的发展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实践教学知识的建构、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引领了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最后是对智慧课堂的未来走向做出了预测,认为目前的智慧课堂尚处于1.0和2.0阶段,未来将迈向“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落地”的智慧课堂3.0阶段,从而打破学校的功能和边界,催生出新的教育服务业态,学校形态也将发生历史性变革。
四、作业设计的路径
作业设计由于直接涉及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是作业管理中与学生作业负担直接相关的一个环节,因此具有单独专门分析的必要性。纵观2021年7月“双减”政策提出以来的作业设计研究,数量十分丰富,在CNKI中国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中,仅学术期刊类就有276篇。已有研究都聚焦了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优化作业设计,达到为学生减负增效的效果”。对此相关研究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制订科学的作业设计标准,可以以“三维度”(目标、内容、形式)和“六要求”(课时目标要求、学生学情要求、层次要求、整合程度要求、内容鲜活要求和形式多样性要求)为指导原则制订作业设计标准;其次是探究多元作业设计形式,如“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结构化作业”“以‘大主题’‘大任务’‘大目标’为核心,‘小单元’‘小目标’‘小任务’层层推进”;再次是优化作业布置策略,“强调分层实施,践行作业精准布置策略,鼓励弹性和个性化作业选择”,以及布置“层级性、多样化和差异性的作业任务”;最后是健全作业评价反馈机制,可通过“提升教师注意力的分配效率和持续性”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接收来自学生的作业评价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的作业设计。
已有的关于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对作业设计的全过程与诸环节都做了相对全面的考量,但在教育领域日渐智慧化的当下,在作业设计的优化中,纳入智慧技术的因素不可或缺。然而在检索中发现,以智慧方式助力学生作业设计优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咏梅等人的研究在真正意义上聚焦通过智慧技术达到优化作业设计的目标,提出在利用技术分析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数据的基础上,分层设计作业,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指导与反馈,从而为作业设计优化问题领域的智慧手段运用打开了思路。
五、智慧环境下的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一“减”两“增”是作业管理“控总、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本次研究将该主题涉及的两个核心关键词——“作业管理”与“作业设计”进行了研究梳理,由于其直接对应的研究领域为作业管理机制研究与作业设计问题研究,因此在梳理过程中,笔者也得以对当前教学领域的作业管理机制和作业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梳理上述三个主题的研究成果,发现既有关于“双减”政策以来的作业管理、作业设计研究,以及智慧课堂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加强智慧环境与作业管理设计的关联
上述三个主题的既有研究成果,都紧紧围绕各自的研究对象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但彼此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学生学业负担日渐加重的教育现实,也是产生于社会日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中,因此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与智慧课堂之间具有现实的逻辑关联性。而既有研究在这三大主题上基本是相分离的,尤其是作业管理与作业设计在与智慧课堂的关联性上,表现出更微弱的关联程度,从而使既有研究在深入的同时却完善有余。
(二)作业设计中强化智慧管理
在作业管理与设计上,尽管已有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做出了相对全面的探讨,但对智慧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关注不够,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随着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智慧型因素入驻教学领域,与学生作业相关的问题必然需要纳入对“智慧教学”这一背景性因素的考量,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环境日渐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才能够与时俱进地完善在学生作业管理与设计问题上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策略。
(三)作业实践中注重智慧环境
在智慧课堂的研究上,2021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智慧课堂研究,虽然将注意力从智慧课堂本身和优化课堂教学上,转移到了对学生“减负增效”的探讨上,但所做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教学手段、课堂互动等因素的考虑上,即关注如何利用智慧课堂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而对与学生“减负增效”直接相关的作业管理与设计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关注,存在研究思维固化的情况,没有发掘智慧课堂可能扮演的多元角色。原因主要在于,智慧课堂本身是一种教学互动过程的工具,这使人们尚未注意到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智慧型手段与学生作业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因而现有研究在追求为学生减负增效的过程中,没有将智慧课堂与作业管理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六、结语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行与智慧教学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实现教学领域的提质增效,需要教育人员转变僵化的思维方式,注重提高对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的适应能力,积极吸纳多元要素并注入“为学生减负”的行动过程。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浪潮蔓延至教学领域,相关人员应充分思考智慧化教学手段与促进学生作业减负增效两者间的契合性,发掘可利用的合作要素。就与学生作业减负增效高度相关的作业管理与设计问题而言,作业管理机制与作业设计模式亟须借助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技术手段,推动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与智慧课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智慧课堂的作业管理与设计模式,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生活的减负增效落到实处,为义务教育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王林慧. “作业宝”: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业数智化管理探索[J]. 基础教育课程,2022(08):33-41.
[2] 黄良珍. 智慧课堂融合创新:“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探讨[J]. 考试周刊,2023(30):67-71.
[3] 邱洁.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生成[J]. 亚太教育,2023(11):149-151.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