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黄达宇

摘  要: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即古文学科。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的策略,以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欣赏和运用能力。该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挖掘小古文的“趣”、体会其“美”、感悟其中的“情”以及领会其中的“理”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小古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学素养;古文教学;语文教学

古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古文”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古文的认知难度较大、教学重知识传递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了解不足等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和运用小古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情感和审美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小古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小古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体验,领略到古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这种审美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逐渐发展的阶段,通过小古文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文学体验逐步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性认知。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古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小古文常常涉及古代诗文,语言表达较为精炼,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把握其中的意蕴。在阅读小古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增加对语言细节的敏感性和理解深度。同时通过对小古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拓宽了语言的表达范围,提高了写作的表达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有益于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还能够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文化意识

小古文涉及的文本常常融合了历史、哲学、人文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小古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文化意识。学生通过小古文学习,不仅理解了文字,而且对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增加了认知。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加深他们对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理解;同时学生还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热爱和自豪感,形成了积极的文化认同。这种跨学科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未来更深层次的学科学习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古文往往涉及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对古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解读小古文时,需要思考作者的用意、表达方式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对比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拥有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这种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益,还在学生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小古文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刻的思考,能够更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二、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小古文的认知难度较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对小古文的认知难度较大,这表现为他们对古文语言的古老性质和抽象思维的表达方式理解困难。古文的生字较多,且词汇使用、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挑战。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古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整篇小古文整体把握的困难程度。抽象思维的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对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这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较高的要求。

(二)重知识传递,轻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普遍存在知识传递与思维能力培养不平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古文背诵和基础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形成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缺乏对古文抽象思维的主动探究。这使得学生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更趋向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进行思辨和创新。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了解不足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相对不足,这给他们理解小古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困难。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文化储备。然而,由于当前学科知识体系的设置,导致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较为薄弱,这影响了学生对小古文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古文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评价更偏向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全面考查。同时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过于功利化,这使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小古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小古文的“趣”,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挖掘小古文的“趣”,是为了打破学生对古文晦涩难懂的印象,让古文焕发出活力和生机。教师深入解读小古文中的趣味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幽默、巧妙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找到共鸣,激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这样的趣味性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学到知识,而且使古文成为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学乐园,为学生构建了一条通向文学的独特路径。

例如,教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小古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演绎的方式,还原故事中的对话场景。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孩子们的争论氛围,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故事、将故事改编成现代场景,或者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对话。这样的创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体会小古文的“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古文的“美”,是指其中蕴含的优美语言、精妙的修辞和深刻的文学意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小古文的辞藻、句法和表达方式,体会其独特之美。通过深度领悟小古文的“美”,学生能够增加对语言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素养。理解小古文的“美”,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的深层理解,还能够在审美体验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使其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更具深度和广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使用的词语,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在这篇古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些描绘画作和场景的形容词,如锦囊玉轴、晾晒书画,以及描述笑声的动词拊掌、大笑等,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精炼和准确;要指导学生注意文章中是否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可以关注文中的“锦囊玉轴”和“自随”这一描写,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述画作中的错误之处,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态度。通过学习这篇小古文,学生领悟到,艺术创作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这篇小古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的美,并增加他们的思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古文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其中的道理是否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如文中提到的“种田当问耕种的农民,织布当问织绢的婢女”这一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在现代社会中对专业领域的理解和尊重。

(三)感悟小古文的“情”,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

小古文中情感的表达常常富有深度和内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感悟其中的情感世界。通过阅读和理解小古文中蕴含的爱恨情仇、人生百态,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情感理解力,具有情感表达的能力。感悟小古文的“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沉淀情感,提升了他们的情感境界,使他们在人生的征程中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小古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中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琴声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伯牙心中“太山”和“流水”的形象,以及钟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之情,对比伯牙弹琴时的心境和钟子期听后的感受,以及伯牙绝弦后的决绝,思考这些情感变化背后的原因。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伯牙和钟子期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通过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随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情感转折的关键点,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的决定。通过讨论这一转折点,学生可以理解伯牙为何要破琴绝弦,这个决定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情和坚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小古文中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人际关系、友谊、别离等主题在生活中的表现。学生将这些思考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加深了对情感的理解。

以上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小古文中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人生情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能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世界。

(四)领会小古文的“理”,端正学生的道德观念

小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会其中的“理”念。小古文中的道理、哲理常常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领会小古文的“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塑造学生的“三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的引导,将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古文的同时,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石。

例如,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小古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比较,即弈秋教导两人下棋的情境,比较古文中两人的学习态度,思考这个比较传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如,专心致志学习的学生和抱有杂念的学生之间的对比,是否体现了学习态度对成就的影响。教师需要解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隐喻,让学生理解这表示抱有异念、有其他干扰的心思。通过这一描写,学生可以深刻领会专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被外界干扰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还需要解释“弗若之矣”,表示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棋水平不如前一个人,从而理解专注学习和全身心投入对技能提升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智弗若与”这一说法的探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包含了专注、全身心投入等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智慧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古文教学,对学生成长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小学语文的小古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任务,但也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进一步完善小古文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业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小学语文的小古文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秀娟.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古文”教学策略例谈[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6):36-37.

[2] 苏芷凡. 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策略探析[J]. 语文新读写,2021(19):63-65.

[3] 汤美萍. 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5):33.

[4] 杨蕾. 试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的教学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6):93-94.

[5] 王怡倩. 四阶推进:基于思维进阶的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以四年级下册课文《铁杵成针》为例[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03):39-41.

[6] 胡盼. 借“群文”之力,习“阅读”之法:小古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J]. 求知导刊,2023(03):89-91.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