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何恺赟摘 要:为了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的时间线及其与社会活动的契合、内容相关学科等进行调整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在教学时间与精力上做“减法”、教学目标与成效上做“加法”的可喜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时机;内容整合;学科融合
教育部2022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注重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现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探讨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根据教学时机调整教学时间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为《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表现了中国人一代传一代的爱国情怀。导语中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其中包含的语文教学要素是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按照整本书的教学计划,本单元要到10月底甚至11月初才开始教学。然而教学有时候要讲求时机,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将其提前到国庆节放假前,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节假日的同时,带着目标,关注国庆期间的爱国题材影视剧、新闻、社会庆祝活动等,节后回校,教师再开展教学。
原因有二:1. 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多方面的资源力量能为学生开阔视野、进行实践锻炼提供重要的平台。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十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国庆期间,各卫视频道会推出爱国特辑,包括由古至今,追忆诉说一代代先辈的艰苦奋斗;国家历经的苦难,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少年奋进……《中国梦·祖国颂——2022国庆特别节目》聚焦2022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这些社会主题教育的契机,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的各方资讯不着痕迹地用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学生结合《少年中国说》一文,能够体会到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大大激励学生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 本单元课文内容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较多,学生需要借助大量的相关补充资料(如北宋灭亡、南宋偏安、陆游的生平、清政府的腐败、割地赔款、南京大屠杀等)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而国庆七天长假,学生除了要庆祝共和国生日外,还要利用足够的时间去搜集与国家历史相关的资料。深入认识祖国的过去,这也是一个非常应景的活动之一。而且在长假里,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学生,可以在谈话交流中为学生补充信息、营造家庭共同探究学习的氛围。有些信息和资料,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或博物馆进行采集,家长也可以在这个假期里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依据目标导向调整单元内容顺序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程内容编排为序,一课一得,一单元一主题。尤其是全国统编教材后,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任务更清晰,学生需要具有的语文素养更具体。本研究仔细研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与单元目标导向,并对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深入了解后发现,如果把它们放在时间轴上进行排列,让学生根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从而优化教学成效。
该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语文要素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清人物和事件,教师可以尝试将整个单元根据时间线进行内容整合。如在《古诗三首》中,《示儿》与《题临安邸》涉及了相似的时间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也相近,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这两首古诗涉及事件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先教授写于公元1127年的《题临安邸》,再教授写于公元1210年的《示儿》。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从中体会林升对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的痛恨,对当政者纵情声色、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至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却至死毕生心愿未了,故临终仍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两首古诗研读完毕,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内心对政府的无能导致被烈强侵害产生的悲愤。
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发表于1900年,梁启超面对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卑劣阴谋,及时纠正了国内一些人的病态心理,警醒大家不能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1860年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并最终毁灭的景象。根据单元整体学习规划及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教师可以按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顺序,把两篇课文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先教授《圆明园的毁灭》,再教授《少年中国说》(节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解王英琦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痛心、愤怒,提醒学生不忘国耻,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体会到梁启超激励中国少年要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最后教师再教授《小岛》一文,学生就能理解为了守卫国家,我国海防前哨的士兵们坚守在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海岛上,感受到士兵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围绕核心素养整合学科资源
围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细心研读小学各学科的课程设计不难发现,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部分教学内容既有交杂,也有重复。也许它们的任教教师不同,教学时间不一,目标也存在“学科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无关联。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目标有交集的学科,以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融合起来,促使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和相关材料拓展相关知识,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合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看到昔日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却因统治者苟且偷安,眼睁睁地被八国联军摧毁,内心痛恨不已。而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细心研读祖国地图,发现中国地图的形状像一只雄伟的大公鸡,从而了解国土的东西和南北跨度极大,这是我国多样化文化的基础;此时学生可以分享与家人游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从而让大家感受到祖国的疆域辽阔、山河壮美。这样的整合,让新生一代谨记了血淋淋的历史教训:珍惜现在,唯有少年强,祖国才强,并立志好好学习,用自身强大有力的臂弯保卫祖国,不再受欺辱和侵略。
(二)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整合
《少年中国说》一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以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社会各界涌现了哪些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而地方教材中山市五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第八课“中山杰出人物知多少”,也同样安排了学生了解本土杰出人物的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可以把两个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在小组成员共同制订实践方案、利用数字时代信息获取之便利、合作学习的乐趣中,搜集出孙中山——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郑观应——中国百货业先驱,杨仙逸——“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等本土名人及其事迹,便能水到渠成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导向。学生明白了正是有了无数杰出人物的贡献,才让我们伟大的祖国重新站起来、强起来,感受到中国人民经历了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获得了努力奋斗的濡染和熏陶,同时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三)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本单元的《少年中国说》激发中国少年要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发愤图强。而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第六课的《雏鹰之歌》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着风雨,他们体现了矫健飞翔的形象以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能理解中国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将中国少年儿童培养成“五自少年”(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让他们做跨世纪接班人的美好期望。这与《少年中国说》的教学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用声音打动内心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少年中国说》及歌曲《雏鹰之歌》要表达的情感后,以朗诵和演唱的方式,通过综合运用声音调节、语言表达、身体语言等技巧,让声音充满感染力,从而打动大家,产生奋发图强的共鸣。
(四)与劳动学科的整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写出二十年后家乡发生的巨变,如环境、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等。要谈家乡巨变,学生必须先了解家乡现在的真实情况。然而小学生在十岁左右,洞察能力弱,参与的社会实践少,即使在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周围环境、人们的生活及各行各业等也知之甚少。为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进行大胆想象,教师可以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进行尝试。
“脚踏实地”,是指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当下的真实一面。在中山市地方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劳动”主题五“社会服务”一课中,编排了“服务长者”“清洁社区服务中心”“最美志愿者”等活动内容。教师把该主题学习内容与本习作教学相整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活动,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中深入社会,了解民生百态,感受到社会的繁荣和温暖。同时学生能深入了解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期间,家乡的长者或与子女同住,或独居,或寄居老人院的现状;老人行动不便,需要价格实惠的家务劳动者;发现街道汽车排出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等;在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到服务对象、内容与困境等。以上种种的体验活动,能诱发学生思考家乡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学生从中萌生了强烈改变家乡现状的愿望。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经过大家的努力,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有什么新变化,学生此时必定才思泉涌,滔滔不绝地描绘出一幅幅家乡发展腾飞的美好蓝图。
(五)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一切的想象与创新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仰望星空”,是指让学生放眼全球的领先科技与发展,大胆想象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创新从哪里来?是从不断的一步步地培养和历练中来的。在小学各学科中,美术是最能体现学生丰富想象的学科,在学生的画笔下,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恰好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地球的新生”中,安排了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设计、制作保护环境海报的学习内容。与美术课的这个课程整合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经过十年的多方努力,自然环境有了什么改变。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像闸门一样打开,其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科幻电影里的、童话故事中的,都像洪水一样涌出来。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握起手中的笔,把想到的写进习作中,学生就不愁无话可写了。在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立足语文本位,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瑞.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整合阅读教学[J]. 智力,2023(07):5-8.
[2] 徐继祖. 基于课程整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 读写算,2022(32):153-155.
[3] 余惠斌. 围绕“大概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课程整合探究[J]. 天津教育,2022(32):156-158.
[4] 李登华, 刘红霞.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2022(31):20+22.
[5] 王慧明. 小学语文童谣课程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探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02):98-100.
[6] 李敏. “生活即教育”理论背景下语文课内知识点总结与提炼:以《白鹅》为例[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4):43-45.
[7] 冉彦瑜. 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教学整合:以《桂林山水》为例[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6):60.
[8] 谢贤来. 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J]. 思维与智慧,2021(04):46.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