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朱丽婷

数学阅读带有数学学科特点,教师需要对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活动等方面展开创新研究,传授一些适合的阅读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思维。数学阅读教学属于全新课题,需要教师有研学意识,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做出理性安排。梳理知识信息、建立思维导图、传授审题技巧、对接生活认知、启动助学系统、推出数学实验,都需要阅读的介入和支持。基于此,教师设定阅读问题、提出阅读要求,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思辨活动,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一、整合数学语言,建立阅读教学机制

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教师要从数学视角展开设计和引导。数学教材内容丰富,图形、定义、概念、数字、符号、公式等信息最为重要,这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些信息比较敏感,教师要对学生数学语言认知基础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以便设定阅读目标,促进阅读教学机制的建立。教材内容包含的信息广泛而多元,学生面对这些信息,往往抓不住重点,其阅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教师给予一些针对性提示,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重点关注:分数与小数互换、小数点作用、小数数位顺序、小数大小比较、小数简化等。这些数学语言信息具有典型性、统合性,学生阅读这些重要信息,理解其数学含义,自然会形成数学认知体系。这些数学信息都带有数学特点。学生刚刚接触小数的新概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为学生制定清晰的学习规划。

数学语言带有学科特点,而学生常常会用语文阅读思维展开学习,教师从数学专业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准确的引导,其效果更为突出。数学阅读需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没有专门研究,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引导,促使学生自然进入数学阅读环节。

二、梳理数学知识,提升阅读研究品质

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数学知识带有系统性、关联性、推演性等特点,这是数学阅读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教师对数学知识梳理做前期研究,结合学生学力基础设计阅读策略,能够为更多学生带来帮助。数学知识信息的集中归纳,可形成直观的“知识树”,与思维导图高度对接,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形成融合性思考,阅读认知成长就更为顺利。

例如,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这节内容涉及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被减数需要加小数点、小数加减简便运算等。学生都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积累,教师对学生阅读学习情况作客观评估,设定具体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集体交流学习体会和学法,课堂互动程序顺利打开。教师主动进入学生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法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阅读学习启示。经过一番努力,学生逐渐进入学习核心,对数学知识应用有了全新理解。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内容作梳理,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这些数学信息,对数学概念、定理、知识点作具体分解记忆,给学生带来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学生需要借助阅读机会内化这些知识,结合数学案例展开互动研究,特别是学法交流活动,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都有自己的学法积累,但很少进行学法交流活动,教师将学法作为数学阅读学习的一部分,其助学效果显著。数学概念和定义等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内容,只有全面内化这些内容,才能赢得数学学习主动权。

三、审查数学题目,强化阅读活动组织

数学阅读无处不在,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时,要注意做出优化设计,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提升阅读有效性。数学训练题目解读、数学问题讨论、数学定义推演、数学实验交流等,都涉及数学阅读,教师要与学生主动对话,提出一些阅读要求,甚至要规划详细阅读方案。学生对数学阅读有不同期待,教师借助一些互动性、探索性数学研学任务展开设计,也能够及时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材练习题目:下面是某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湖泊平面图,利用数小方格的方式,你能够估算出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多少公顷吗?学生拿到题目后,不是详细研究题目内容,而是急于数数,最终得出的结果出现较大误差。在这个题目中,“估算”“大约”是关键词,而估算方法研究是比较隐蔽的关键词,教师先要求学生集体讨论关键词,然后对“半格”内涵作解析。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审题,逐渐理清阅读思路,其阅读思考之后得出的估算结果正确率大大提升。教师拿出一片树叶,要求学生展开观察,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估算出面积。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被点燃,课堂研学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先研究关键词,理清阅读路径,促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建立数学思维逻辑。审查数学题目是最基本的数学阅读,理清数理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这样的阅读才有价值。教师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自觉进入审题环节,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最终形成解决方案。

四、创新数学场景,培养阅读应用能力

数学阅读有自身特点,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基础做出客观判断,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性。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数学阅读训练时,需要对数学应用属性做出科学分析,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数学案例生活应用,需要生活场景的支持,教师可以借助数学语言分析、数学逻辑推演、数学操作演示等手段展开教程安排,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辅助。教师设计数学阅读性训练任务,要做好必要的生活认知对接,让学生自然进入数学阅读训练环节。

例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目:“利用报刊或网络搜集统计图,并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比较典型的生活化训练任务,教师先作具体要求:在我们身边有太多数据需要处理,如家庭收支、班级集体比赛、班级管理量化、个人成长档案等,深入到生活之中,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选择其中一种数据作处理。建立数据表,设定条形数据统计图,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这些数据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入生活环境之中,找到不少适合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展开具体分析处理。搜集信息、梳理信息、列出表格、画出统计图,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主动行动起来,课外训练开展得有条不紊。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数据整合、数学分析、数据呈现等方面的做法,然后对其他学生数据分析情况作点评,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建立。

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数据,以及介绍做法、点评他人表现等,这些都离不开数据的阅读和分析。教师阅读指导比较到位,学生学习思考深刻,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对数学生活化场景比较有感觉,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应用设计,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回馈更为主动积极。

总之,教师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整合,集中梳理数学知识信息,推出数学学习活动方案,传授数学阅读方法,都可以对学生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数学阅读需要关注数学知识、数学推理、数学逻辑、数学应用等内容,教师在组织数学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阅读表现实际做出科学设定,以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