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作者: 沈忠良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强调的是概念,所以学生的概念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认识新知识并产生迁移,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反思性和创造性教学。所以,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这一情况,重视概念讲解,加强知识迁移应用,避免重复的、低效的记忆。教师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客观地认识数学知识,巩固教学质量,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比学习,明晰知识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对比学习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复习以往的旧知识,并从根本上认识数学的原理与概念,从而实现迁移应用,它可以更加快速地达成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含义相似的两个数学知识点有效整合起来进行类比学习,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借此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更深度的学习与探讨,以达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增加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判断题或选择题等,以此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基本的教育目标。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引导学生,避免直接讲解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两个一样大的水杯,并在两个水杯中分别放入荔枝和桃子,让学生猜一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观察可以明显地发现,放入桃子的水杯很快就有水溢了出来,而荔枝则是仅仅上浮了一点,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空间概念——体积,借助这样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体积与面积的区别。

借助对比学习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从更多角度去感知数学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中,很多问题都用到了数学原理、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基于自身所学解释数学问题、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也可以再一次强化知识概念,将原本的短时记忆逐渐转变成长期稳固的记忆,将学生的抽象思维具体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之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图片,通过折纸等形式开展实践操作,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图形的特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如体育场、电影院、少年宫等,这些标志性的建筑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比如,电影院的座椅一般是呈轴对称的,教师可以展示其中一个剖面图,询问学生“请问怎样处理才能得到这个图形呢”,通过平移旋转等实践操作,从平面图形获得立体几何,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按照教材给出的提示得出结论。

在这样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找到生活中数学模型的应用,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也使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连接,找到学习的方法,增加兴趣。

三、引入活动,强化学生认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的教学素材十分丰富,不管是传统的辅助器材还是新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特点。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合理利用这些辅助器材,尽可能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概念,提高教学的实用性。除此之外,可能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并不牢固,其他学生如果发现他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顺势让这名学生充当小教师,对此进行讲解,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设计题目,以课堂的知识点作为教育的中心将其导入题库之中,教师可以随机展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题目。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展开游戏竞赛,以竞争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答对之后可以加10分,答错则需要扣5分,最后排名靠前的小组则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借此可以增强学生参与项目的主动性。如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有错误,教师可以标记这道习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可能很多学生对于对边平行是比较清晰的,而对于对边相等则很容易忽略,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对比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论证这道题目。

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教师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借助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丰富课堂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除此之外,教师借助互联网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课堂建构更加完善,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

四、利用网络,提升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深度教学。在当前阶段,结合计算机软件资源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对课堂质量的提升也有着显著的作用。数学学科更偏向于对问题的处理。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动画演示,以增强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除此之外,还有思维导图等可以更好地串联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内角,然后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内角,最后再通过画辅助线了解多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也认识各个角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化的教育平台,教师在划分多边形时可以借助PPT展示,更加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可以融会贯通。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应全面分析教学问题,改善教育环境,借助计算机软件形成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地认识数学知识。教师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概念,提高教学的实用性。除此之外,教师借助互联网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借助思维导图等可以串联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使课堂建构更加完善,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科学调整教学课堂,借助对比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数学概念。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融入生活话题,可以增强小学教学的互动性,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教育认知。最后,教师借助互联网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思考,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等,以此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基本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