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教学中的多元探索

作者: 陈方园

文本教学是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文本教学,不仅要考虑文本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愿望与阅读需要。小学语文文本教学的展开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问题情境、图片信息、竞赛活动、诵读展示、人物演绎都是文本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开创了小学语文文本教学课堂的新模式。

一、设置问题情境,提高文本解题意识

问题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情境设置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广泛的思考与探索,不仅能提高学生文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题意识。

例如,教学《梅兰芳蓄须》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文本问题,吸引学生的文本学习注意力。教师对梅兰芳的身份提出了疑问:“梅兰芳是谁呢?”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内容,想要一探究竟。借着学生寻找答案的空隙,教师再次向学生抛出问题:“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对梅兰芳这个人物和人物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很快便得到问题的答案:梅兰芳是闻名于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不愿意为侵略者表演京剧,所以蓄起了胡须,以此表明自己的志向,而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梅兰芳又剃掉了自己的胡须,重新登上舞台。学生积极探索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文本解题意识增强。

案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学生深入教师所营造的系列问题情境,对文本问题进行思考,并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内容,对梅兰芳和他背后的故事进行积极探索。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快速阅读检索,文本阅读的问题针对性有效增强,文本的解题意识得到提高。

二、借助图片信息,凸显文本事物形象

图片信息能够很好地凸显文本事物形象,是小学语文文本教学的常用手段。图片信息对小学语文文本教学有着极强的辅助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文本学习注意力,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事物认知,进一步凸显文本事物的具体形象。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初读。随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学生从教师出示的多组图片中,了解到爬山虎不同时期的成长状态,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教师提醒学生将图片信息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学生对爬山虎攀爬形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图文结合的记录方法。学生在文本学习之后,更加愿意去贴近大自然,不自觉中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案例中,教师不完全依托教学语言讲授文本,而是用图片信息辅助文本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爬山虎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图片信息,增加了对爬山虎这种植物的了解,对爬山虎的脚和攀爬形态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打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能够快速提升学生文本阅读效率。竞赛活动为师生搭建了文本互动的桥梁,能够快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在文本竞赛好胜心的驱使下,对文本内容进行快速的阅读,并对阅读过程中的重点信息进行有效提取,文本的阅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教师就设置了小组竞赛环节。教师按照班级座位顺序,先为学生划分竞赛小组。小组建立后,教师发动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的体会与把握。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个文本问题:别的昆虫是如何进行藏身的呢?教师示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做出反应,马上从文本中找出了答案:别的昆虫大多都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很好找,弃去也毫不可惜。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继续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接着,教师向学生出示第二个问题:蟋蟀建造的住宅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教师提醒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了解了小组竞赛活动的规则,快速对文本问题进行了阅读与探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文本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得到有效增强。

案例中,教师用小组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文本探究的兴致。学生对竞赛活动很感兴趣,但要想在竞赛活动中拔得头筹,就必须深入文本内容,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学生的文本探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诵读展示,增强文本表达能力

鼓励诵读展示是增强文本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应该体现在阅读方式上,还应体现在情感体验上。诵读是丰富学生文本情感体验的最好方式,学生诵读展示文本内容的过程,也是交流文本阅读情感体验的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文本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文本情感体验。

例如,《观潮》一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景象。教学时,教师先利用视频信息资源,向学生展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学生在视频中见到了钱塘江潮来时的景象。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诵读,提醒学生注意其中重音、节奏、语调和情感的变化。在教师的诵读指导下,学生能够将众人等待潮来时的期盼之情和潮来时的震撼之感表现出来。学生的诵读展示富有激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文本表达能力显著增强。

案例中,学生在教师播放的观潮视频中,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对《观潮》一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学生观看完观潮视频后,对文本内容进行诵读,更能体会观潮前后情感的变化,促进了学生文本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依靠人物演绎,感知文本情感价值

人物演绎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情感价值。文本情感价值的获知有多种路径选择,人物演绎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文本情感价值获知路径,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文本角色,从文本角色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情感价值体验。学生依靠人物演绎活动,能够深刻体会文本人物的情感价值取向,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快速达成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有学生指出,文本一共讲述了三件事情,分别是:周恩来对伯父所言“中华不振”的事实感到困惑;周恩来约同学闯进租界探明真相;周恩来深刻感受中华不振,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将文本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教师再请学生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演绎。演绎活动开始,学生快速进入文本角色,对人物台词进行深刻把握,当那一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声音响起时,全班无不深受震撼与感动。学生在演绎活动前,想要实现对文本人物的精准把握,就需熟悉人物语言和人物动作,多次走进文本内容,挖掘人物特点。学生的演绎十分精彩,人物形象立体可见。

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划分和概括,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基本把握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划分情况对文本进行演绎。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最终走进了人物角色,完成了对文本人物形象的感知。演绎活动活跃了课堂文本教学的整体氛围,为学生感受文本情感价值创造了契机。

学生是文本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落实学生的文本学习主体地位,用恰适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设置问题情境,提高文本解题意识;借助图片信息,凸显文本事物形象;打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探知欲望;鼓励诵读展示,增强文本表达能力;依靠人物演绎,感知文本情感价值等,都对打造高效文本课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责任编辑刘源)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