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

作者: 顾莉敏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极为关心的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这意味着他们在学习时常常容易走神。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常常需要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语文知识点也相对琐碎,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就会导致课堂氛围单调枯燥,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陪伴下,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接收到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的信息,进而产生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更生动,继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例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火烧云各种形状以及颜色的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先在互联网上搜集并下载火烧云的相关高清像素图片,同时在课堂中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学生就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感知火烧云的形状以及颜色,并获得直观的体验。接着,教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述火烧云颜色的关键词,如金灿灿、红彤彤、一半灰一半白、一半紫一半黄等,再让他们对比PPT中的图片,试着在图片中找一找这些颜色,看看作者的描述是否准确。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真实图片中火烧云的形状和作者描述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作者的笔下,火烧云变化无穷,一会儿是大马,一会儿是大狗,一会儿又变成凶猛的大狮子。通过对比真实图片,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描写更多掺杂了想象力,有的学生认为真实的火烧云形状同样极为丰富,作者的描写并不夸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在无形中完成。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细读句子,体会文章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课文,而对课文的解读程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文本细读过程中,句子是最基础的语言单位,通过分析句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情感以及思想。通常,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句子和句子中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句子间的层次以及结构,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创作意图。

例如,教学《猫》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1~3自然段,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展现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第6自然段,同时用横线画出展现猫可爱的句子。等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教师将学生找到的句子通过PPT进行展示,并让学生思考“在作家老舍的心中,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为什么他一会儿说它古怪,一会儿又说它可爱呢?”“猫究竟古怪在哪里?又可爱在哪里呢?”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把握作者对猫的情感态度。如通过“什么事也不过问”这一关键句,可以展现猫老实的一面,通过“任凭……也”这一关联词又能清楚地感受到猫的贪玩。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特质,才会让作者对猫形成一种特别的印象,才会认为猫是古怪的动物。但是,作者对猫的细心观察,又让他发现了猫可爱的地方。如作者提到当猫满月以后,虽然路还走不稳,但是已经学会淘气。不管是一根鸡毛还是猫妈妈的尾巴,都是它们的玩具。而且,由于走路不稳当,小猫会摔很多跤,但是“跌倒了又再爬起来”,完全乐此不疲。除此以外,这些小猫还特别喜欢到院子里折腾,去玩弄花花草草……在这些生动的描写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猫虽然淘气,但又极为可爱。在品读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拓展读物,注重阅读指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材本身的内容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适当拓展一些课外读物。通过拓展课外读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课外读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有的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书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并未从读书方法方面给予指导,导致学生多半只是完成任务,并不会真正去享受阅读,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因此,除了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素材,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确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在推荐具体的阅读素材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语文教材中的推荐书目为依据。针对高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教师应侧重推荐文学名著,如《简·爱》《爱的教育》《西游记》等。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求,为他们推荐适宜的书籍。如有的学生个性比较内向,不太善于和他人交际,教师就可以给他们推荐《鲑鱼》,这是一本致力于探讨成长意义的书籍。书中的主角小银是一位长相奇特的孩子,平时经常受到同伴排挤,于是孤独的他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推荐了书籍以后,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指导相关的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批注法、思维导图等,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籍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效果。

四、研究教材,挖掘传统文化

除了拓展一些课外阅读素材,教师还需要以教材为根据,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太过关注知识性教学,却忽略了对课堂人文性元素的发掘,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根据,深入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渗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憧憬。

首先,教师应关注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知道古诗词如何翻译,还应让学生关注其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如学习了《元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传统春节换桃符、喝屠苏酒等习俗知识。

其次,关注“语文园地”中补充的知识。“语文园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一个全新的板块,这个板块中既有丰富的生字词知识,也有成语、谚语、诗词以及其他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知识,非常值得教师关注。

最后,拓展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主题向学生拓展相关的文化元素。如学习了《纸的发明》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一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科技成果。通过这样的课外知识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跟随时代脚步,教师要对课堂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情境的影响下感受文本的魅力,使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品读文本的精髓,在课外拓展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彩。如此,语文课堂才更具有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德胜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