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路径

作者: 缪磊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群体的综合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形成,继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进步夯实基础。语文作为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主要载体,其具备显著的教育优势,并且对学生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凸显传统文化教育优势的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和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发挥其具体的教育效用。

一、关注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文化包括古典主义文学、节日文化、饮食、服装、游行、民俗文化等内容,对学生意识观念的建设夯实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实现文化融入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教学革新,将教学内容与民风民俗进行深度融合,将优秀的礼仪以及文化活动穿插到课堂中,鼓励学生了解和品鉴历史名著,高效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传统节日了解相应的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节日中具有丰富的民族感情、文化元素和哲学成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春节进行深度的剖析,了解相应的知识。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主要表现了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精神思想。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年和夕”的故事强化学生对这一节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春节中有哪些习俗?春节需要做什么?春节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有了相应的了解,对其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民风民俗的融入,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民风民俗的渗透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深入,而且能够从中感受和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注重传统文化,加强学生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观念和知识视野显著拓展,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了不一样的视角。但部分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错误认知,这会对其发展进步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文化传承与发展进步留下较多的阻碍和隐患。为规避这一不良现象,教师应当注重教学革新,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应当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是无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点进行教学革新,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由此促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能够内化为精神内核,为学生发展进步夯实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为学生播放“守株待兔”的视频,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文中“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一句交代了整个文本的故事中心,引出了下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通过故事以及视频结合的方式,学生思考后明白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人不能心存侥幸、不劳而获,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够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中,借助信息化设备能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文本内涵,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这一教学的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实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掌握其中的知识体验,由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生活,强化引入实效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以及思想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小学阶段学生生理以及思维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产生一些困难,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发展特征,注重生活案例的引入和渗透,保障学生能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立足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首先,教师可以以腊八节以及春节为基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如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习做腊八粥、剪窗花,在实践中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元宵节等,并向学生推荐与传统节日以及文化相关的书籍,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和广泛。除此以外,教师要注重家校共育,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带领学生去观察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如学习了解绘画、书法以及传统乐器的知识等,引导和帮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这对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实效和强化教育效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实际生活中,传统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显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掘生活案例,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引导,由此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新教学方案,巩固课堂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和要求持续提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导致教育实效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为走出这一教学困境,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注重教学方案的创新,综合分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渗透情况,通过多方面的优化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高效掌握,继而为后续教育教学的深化提供助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一课时,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会通过细化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保障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但是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导致其学习中会有较多不足之处,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也会出现片面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教学革新,创新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需要合理融入一些多场景、多元化的元素,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安排相应的文化活动,通过寓言故事收集、故事讲述以及绘制陶罐与铁罐故事情节或者通过话剧等形式表现故事情节,保障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和感知更多的知识。

创新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集体活动中更好地感受和了解文本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底蕴,对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文化的渗透下,学生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创新,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感受和了解文化内容,最大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效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