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作者: 梁苏留白艺术是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借此活化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奥妙,对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这一模式的运用,由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阅读留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借助问题的探究调动学生参与热忱,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中了解相应的知识,这对夯实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结果”的掌握,忽略了学生能力以及意识的培养,过度的细化讲解导致学生在探究中积极性降低,长时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对语文以及阅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留白艺术调整阅读课堂教学的节奏,凸显学生的课堂作用,给予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使学生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愉悦体验,实现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教育目标。
例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特征,立足科学、全面引导视角进行教学内容优化,使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首先,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如引导学生借助信息化学习设备提前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包括服饰、风景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教师还可以准备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视频资料。课上,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和分析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惯,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展示,为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其中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通过形象化、动态化的教育引导,强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实效。其次,设置阅读留白,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播放视频与音乐,带领学生走进民族小学,并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你变成一棵树、一只小鸟或者一只小猫,看到小朋友在课堂中认真学习,专注朗读课文,你会怎么做呢?”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在不同角色中体会相应的情境氛围,如“在朗朗晴空下,教室周遭是那么的‘安静’,只有阵阵优美的读书声从教室中传出,花鸟鱼虫都没有了声音,它们在教室的周围静静地欣赏,不忍心破坏这一美景。”
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通过设置悬念、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和感悟相应的阅读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并且阅读积极性也能够被充分地调动,教学实效显著。
二、运用阅读留白,活跃学生的思维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产生的影响重大,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阅读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理解,若教师依然采用“题海”战术训练,会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降低,学生的思维会固化,难以更深层次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利用探究性问题进行留白,促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在独立思考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一课通过细腻、优美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能够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自然风情。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文本特点进行教学优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具体来说,这一文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此作为基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在分析中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继而在发现美、观察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文标题设计探究性问题:(1)为什么巴掌是金色的?(2)水泥路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3)联系梧桐树,说一说与巴掌之间的关系。在问题的探究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高,与教师、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也逐渐强化,而且通过不同视角、层次设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能够在拓展优化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和了解更多知识,对提升学生的掌握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巧用阅读留白,打造五彩缤纷的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缺乏耐心,很难对枯燥的文字保持探究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将课文内容具象化,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耐心地阅读课文。想要实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当立足文本运用留白艺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不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课堂氛围更加自由,更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打造五彩缤纷课堂的教学要求。
例如,《陶罐与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拟人化、夸张的表达手法为文章注入了生命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此进行教学优化。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准备好与故事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为创设故事情境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小组朗读,让学生代入角色,给予他们不同的阅读体验。最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陶罐的态度如何?由于学生在阅读之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感受说一说。在完成教学优化后,教师提取主线故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在拟人化的表达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陶罐和铁罐看作“人”,分析其教育内涵,让学生明白,人应当取长补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
四、挖掘阅读留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的支持,通过阅读积累经验能提升写作实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写作实现阅读的延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材中包含的教学资源较多,教师只有充分解读教材,挖掘课文阅读的留白,才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相比课外阅读学生更熟悉课内阅读,教师要想拓展学生的眼界,就应注重课内课外的融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还要兼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掘阅读留白,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机会。如教师可引入《丑小鸭》《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等故事,并组织阅读会,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素材。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本,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童话故事续写、童话故事情景剧、原创故事大赛等任务,借助多种形式的参与互动活化学生的思维,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掌握实效,这对提升和强化学生的阅读写作素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留白艺术,对提升学生掌握实效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素质教育下对语文的要求和标准有所变化,尤其是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还需要学生从中学习掌握和运用相应的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留白艺术,发挥其优势,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