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补、演:品文言意趣

作者: 李淑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一颗明珠,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精悍、情节生动等特点。同时,文言文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文化的载体,在弘扬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了约14篇文言文,其中有12篇是故事类文章,其情节生动、有趣,颇受学生喜爱,也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故事类文言文教学呢?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从读、补、演三方面着手进行探讨,让故事引领学生成长,让课堂充满文言意趣。

一、指导多元阅读,理解文言表达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独立阅读能力,获得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由此形成良好的语感。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读通、读懂文言文是一件较困难的事,因此,在进行故事类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范读、朗读、辩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理解字词含义,读懂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更好地提升文言水平。

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赏课文,并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语调以及语句中的停顿处,及时做好标注。教师的范读不仅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故事,为后续的学生自读、辩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范读完成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让学生对照文中拼音朗读,通过自由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逐渐形成文言语感,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大概能读懂文本大意,但要想读通、读顺,还需要理解字词。此时,教师可以正式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故事,向学生讲解故事大意,并对照注释指导学生翻译字词,掌握断句和停顿之处。比如,“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句话,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以”“始”“去”等字词的意思,根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以”就是“认为”的意思,“始”就是“开始”的意思,而“去”就是“距离”的意思。

此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断句,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几遍后就能完成断句任务。比如,“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在理解字词、掌握断句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通读,可播放音频伴奏,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逐渐读顺、读懂、读熟课文。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辩读”活动,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扮演两个辩论的小伙伴,再现课文场景,学生在辩论情境中你一言我一语,用文言对话,用文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进一步内化文本内容,掌握文言表达技巧,体会文言魅力,激发文言兴趣。

教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经历范读、自读、朗读、辩读等过程,在读中明字义,在读中懂句式,在读中领会故事寓意,感悟文言内涵,最终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文言语感,实现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巧引想象补白,感知人物形象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故事通常篇幅较短,寥寥几行就讲述了动人故事,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生哲理。但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简短的语言有时反而会加大他们的理解难度,这时,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补白,将文中留白部分补充完整,让学生在想象中更进一步地了解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深意,提升文言学习能力。

《两小儿辩日》一文篇幅较短,重点在突出两个小孩的“辩日”部分,语言也十分精炼,作者还作了几处留白,但学生在寥寥数语中很难深刻体会两小儿辩论的乐趣以及他们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比如,想象一小儿在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时的神情和语气是什么样的?另一小儿提出反向观点时的神态是怎样的?又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是一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所提出的论据,但显然不够充分,这时,学生也需要进行想象,如何进行补充说明,使论据更充分、更具说服力。当然,另一儿提出的论据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充,在补白中逐渐突出两小儿的形象。

此外,两小儿嘲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两小儿的态度和动作是怎样的?还可以想象孔子此时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的想象补白,将两小儿的聪明、机灵、善辩等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能逐渐清晰、准确地掌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补白的方式,让学生在想象中反复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故事寓意,最终通过补白在脑海中建立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加深对故事情节和内涵的理解,并深刻体会其中的故事哲理,提升了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

三、开展表演活动,领悟故事深意

在故事类文言文教学中,角色扮演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表演中,学生能进入故事情境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情节起伏,并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时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成为故事主人公,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加深学习体验,体悟故事内涵,促进学生文言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两小儿“辩日”的乐趣,以及他们善于思考的品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三人为一组,两人分别扮演“辩日小儿”,另一人扮演“孔子”,学生可以在原文基础上进行适当创编和延伸。表演时,学生既可以选择使用文言交流,也可以使用白话交流,但需注意细节部分。比如,两小儿在论述各自观点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势必会加上一些肢体语言,那么,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动作和神态呢?又如,“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两小儿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来才更贴切、生动呢?这些都是学生在表演时需要注意的,同时,对故事情节的表演也需要做到生动、流畅、自然。

这样的表演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有的小组不仅还原了两小儿辩日时的激烈场面,还添加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论据,对“辩日”这一主题进行了有效补充;有的小组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趣味创编,让孔子也加入辩论中,提出科学性和哲理性的观点,使整场辩论既充满了童真童趣,又充满了哲学意味;有的小组直接改变了故事情境,以辩论赛为背景,两小儿为正反两方辩手,孔子则为裁判,分三轮进行,最后结果由全班学生投票表决,既完美地表演出课文场景,又加入了现代元素,甚至吸引全班学生参与其中,让所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了文言理解。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故事情境,化身故事人物,感受辩论之趣,体会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故事寓意,学习古人智慧,最终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文言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还发展了他们的文言水平,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文言文是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也是滋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料。在学习故事类文言文时,教师应以阅读体悟为基础,以激趣启思为目标,让学生在文言故事情境中逐渐掌握文言字词,窥探文言内涵,体会故事寓意,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学古言,悟哲理,引导学生在美妙的语言文字中徜徉、漫溯,必有所得。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西王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