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字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 吴娟娟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说,题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紧扣题眼,抓住关键词解读文章,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有张有弛、富有层次感。本文以《梅花魂》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抓住关键字眼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梅花魂》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梅花”为线索,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借梅花的气节与风骨,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教师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从“魂”字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梅花魂”代表着什么精神?作者在本课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安排教学活动,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很容易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做到有的放矢。

一、从题眼入手,营造氛围

文章的标题就是课文的中心内容,从题眼入手,就相当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打前站”,是师生开启课堂教学的“拐杖”,是教学推进的出发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借题眼,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主要问题激活自己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梅花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与梅花相关的歌曲、图片、视频等,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氛围中,然后借机提问:“梅花有什么特点?代表着什么精神品质?”在引导谈话的基础上,走进文本,让学生思考文章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魂”在本文中又指什么?然后带领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表现梅花品质的句子,并初谈自己学习完课文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规律,体现了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特点。

二、读中感悟,理解主题

文章不厌百回读,多读多思,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自然而然跃然于纸上了,好的文章可以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梅花魂》正是这样的文本。读着读着,师生就会被文中的情感打动,那洋溢在文字中的爱国情,那镌刻在文字中的游子魂,那绣在手绢上的“梅”字,无不体现出作者一颗赤诚的拳拳之心。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祖父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如他的秉性那般,正直、善良、坚贞,永远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而这就是文章的“魂”。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从文本入手,多向课文问几个为什么,把学生带入问题场景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读中感悟思考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从课堂上要质量,从学生身上要效果,从文字上要答案,如此,一定会让语文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师生竞读,赏析语言

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读书环境。语文教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板书,以及得体的语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从这一点上说,教师、学生、文本就是课堂上的三个灵魂,缺一不可,重视与合理发挥这三者的作用,同样有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活用教材,把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当成精品来讲解,和学生一起比赛阅读,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梅花魂》中的句子,“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引导学生思考:外祖父为什么哭?这表现出他的什么思想?“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品质?它只是在写梅花吗?有没有别的用意?通过这样的问题质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相互研讨中提升思想意识,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拓展训练。

四、画梅赏梅,升华主题

每篇文章都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而且挖掘得越深入,学生的收获就越大,尤其要带着学生从标题入手、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脱离主题,就会使教学陷入被动的状态。

例如,在《梅花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先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图片,把梅花用笔画下来,然后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古诗词句,更加深刻地体会梅花的傲骨,并让学生想象梅花的形象还可以代表生活中的哪类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求同存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从其他成员身上获取知识信息,以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或者尝试让一些小组画梅花,另外一些小组填诗词。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五、走近背景,拓宽视野

小学课本中的有些课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教师就要让学生用心做好预习工作,先大致了解课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只有在了解作品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更容易掌握课文的内容,而且通过对课文背景的探索,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文本之外更多的信息,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同时,在挖掘课文背景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据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识字量更多来自课外,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与渠道,让家长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通过家校携手为学生创设家庭教育的条件,让学生在阅读的世界中增长才干,开阔眼界,丰富人生阅历,增加生活的体验。

六、创设话题,提升素养

近年来,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它改变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在多篇课文的阅读中,提升了思想认知水平。

例如,在《梅花魂》这一单元中,同类型课文还有《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教师可以把这几篇课文用图表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情感、写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展开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找到其共同点,从而掌握这一类文章的情感脉络,深入体会借景抒情手法在抒情类文章中的作用。由此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可以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把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罗列出来,共同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就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还可以在群文阅读中设计问题:“学完这些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再次梳理文章内容,知道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其自信心和胆识,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文学素养。

在《梅花魂》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梅花”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梅花—读梅花—品梅花—画梅花—悟梅花”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关键词、中心句为出发点,引领学生积极研讨,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之,从实际教学的效果看,夯实语文教学的基本功,抓住语文味儿,以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就可以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正所谓“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语文教学更应抓住文章的“魂”,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大语文观。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千户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