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主先学”的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策略
作者: 章颖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而当前教育界推行的“学讲”模式主要建立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摆脱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真正主人,有效改善了数学教学的生态结构,让教育的本质回归自然。因此,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完成新知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自学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的关注,学生的大脑很容易走神。趣味的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使他们的注意力可以长时间集中,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在设计“自主先学”的导学案时,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探索和学习知识,这样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加快新知的吸纳和理解,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和精彩。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直接提问:什么样的数可以被2整除?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学生大脑中一片混沌,毫无头绪可言。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不同的数字,教师快速回答,这个数字可以被2、3、5哪个数整除。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积极踊跃地说出不同的数字,而且越说数字越大,但教师回答的时间却没有变慢,相比于学生的计算验证要快出很多。如果换作教师出题,学生来回答,速度要慢很多。学生一时一头雾水:为什么教师的计算会如此之快呢?其中必然蕴含着某种奥妙。学生探求的心理被调动起来,化作渴求知识的欲望。
案例中,教师运用“你说我猜”的游戏展开教学,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对未知知识产生了探求的欲望,才会更加努力地探索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学习才是精彩和高效的。可见,在小学数学以“自主先学”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构建师生关系、激励评价制度及情境活动等不同的方面入手展开导学案的有效设计,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主动融入课堂获取数学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创造实践机会,促成自主探究
人们一直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文字,是书本中乏味的理论观点。而实际上,数学学习是数学知识动态形成的过程,是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会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自己的直接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自主先学”模式下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从知识的起源入手进行设计,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掌握学习要领,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纸盒,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纸盒,通过触摸、测量等方式概括、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清楚地数出长方体的棱的条数,并对其长度进行测量,试着从长度、条数等方面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用铁丝或是小木条等材料做棱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是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动手操作中,实际去找一找12条棱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实践过后,教师再进行评价和总结,从而引出相关概念。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准备观察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一个长方体,深化了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内容的认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实感受了知识的形成,体会了知识在生活的应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注重合作互动,实现自主交流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是学生讨论、学习、探究的活动场所,只有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才有施展自身能力的空间,才能发挥所长。课堂上如果失去了学生的“身影”,会变得沉闷、毫无生机,失去教学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要全方位考虑,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展开有效设计,给学生创造自由交流、探讨的空间,通过互动合作等交流、探究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观察比例的项,计算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看一看,你会有什么发现?(2)假如价格比例写成分数,上述规律还会不会存在?(3)上述规律是仅适用于此题目,还是适用于所有的题目,请你试着写出其他例子进行验证。(4)通过上述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自主尝试,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并试着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比例中内项和外项间的关系。教师将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探究、发现、分析、总结,尝试揭示知识间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观察、探究,并将发现结果展示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尝试着找出知识间蕴含的规律,深化了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认知,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评价机制,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并不是一味地批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展开有效的反思和记忆,更多时候教学评价应该是鼓励、表扬,即使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要从中找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将之放大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自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因此,进行“自主先学”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要坚持激励原则,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升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师可借助教室内的实物(如黑板、门框、讲台等)进行题目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计算比赛。首先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题方法,然后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演示计算过程和结果。整个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掌控全部测量方法、任务分配等环节,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公式的实际应用,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之后的展示结果,教师可采用对比、讨论的形式展开评比,看哪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并提出表扬,同时也不能忽略计算错误的小组,一定要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案例中,教师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最后的评比中,更是多人兼顾,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但可以收获知识,而且可以收获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总之,进行以“自主先学”为基础的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展开简单、科学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自学环境,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展开思考探究,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自主先学”教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