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 沈冬美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数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陈旧形式,即教师不停地讲解、学生安静地听,教师自问自答、学生自顾自听。如今的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这一要求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情境活动、操作活动、小组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自我学习,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彩,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一、创设情境活动,探究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把情境活动引入数学课堂,教师要先创设良好的情境空间,再以所创设的情境为线索,把教材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串联在一起。在优化的课堂情境中,学生自然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渴望,从而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这样,就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创设情境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循环小数”的学习,关键在于理解“循环”二字,当理解了“循环”的真正含义后,这一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一年中都有哪些季节吗?”学生齐声答出“春、夏、秋、冬”这个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说一遍,学生仍然会大声回答。如果教师继续要求学生连续重复的话,学生的声音会渐渐地越来越小。这时,教师继续问:“大家为什么停下来了呢?”学生回答:“老师,您一直让我们重复,说不完呀!”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大家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在情境活动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学习,大家激烈地讨论着。有的学生说:“春、夏、秋、冬重复出现的顺序不变。”有的学生说:“这四个季节出现的过程永远是不会停止的。”有的学生说:“它们是一直重复出现的。”这时,教师再说出“循环”的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理解了。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把“循环”的概念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先认识、理解“循环”的意思。这样,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有关知识,不仅理解到位,而且更加深刻,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二、组织操作活动,理解数学知识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根本理解不了知识的深层含义。在遇到做过的题目时,学生可以根据记忆把题目解答出来,如果题目作了改动,不能与学生的记忆吻合,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答题目了。而当下的教学要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把科学家们发现公式、定理的过程再次演练一遍,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理解就会更深刻,当遇到类似题目时就会自觉带入,举一反三。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操作活动,让数学课堂锦上添花。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剪出形形色色的三角形卡片,再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内角和。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就把教师教的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当学生亲手剪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深入探究,看看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有的学生拿着量角器分别测量了三角形的三个角,并且把它们相加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分别剪了下来,并进行了拼接,之后再测量这个拼接后的大角;有的学生把三角形卡片进行了折叠,将三个角拼凑在一起,再测量这个角是多少度。

案例中,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而是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在不断的操作中,学生就把课本中的定理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这样的体会更深刻,理解也更到位。把理性认识变成直观操作,在操作活动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三、开展讨论活动,掌握数学知识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也慢慢有了转变,师生逐渐看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讨论活动引入数学课堂,这样就能有效激活课堂,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受阻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二者的面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任意剪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观察、讨论。有的学生说:“我随意剪出了四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顺利地转换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我也是,而且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有的学生说:“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面积怎么可能会相等呢?”有的学生一边动手转化,一边讲述转化前后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原因。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加入讨论,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大家的相互争论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活动。交流中,学生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学生在听取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知识网络更加完善,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到位。

四、体验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是枯燥的、是抽象的,但是数学与生活又是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又会把它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数学知识,即使教师讲得绘声绘色、生动详细,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在听。有的学生听得认真,记住了80%,有的学生听得一般,记住了70%,可是等到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又感觉似懂非懂、朦朦胧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就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就会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会对所学知识有融会贯通的理解。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差别。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分别装满沙子,并比较所装沙子的体积。同时,为了比较,学生用了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了实验。这样,在不断的对比中,学生就会充分地认清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学生在完成报告时,一边分析一边讨论,自然会发现其中的规律,继而彻底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形成过程,这样他们在运用圆锥体积公式做题的时候,自然也会触类旁通。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发现、去体会公式的形成过程。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活动教学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形形色色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