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师生互动,使小学音乐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 于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课程标准的落地实施,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也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实现提质增效,就要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情感触碰,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兴趣,构建生态课堂。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潜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与联想,通过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潜能会被有效激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现状,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做”,才能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个性化。

例如,教学《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组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要求学生猜测发出这些声音的实物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问题激活。通过生活感受,学生在联想后会纷纷给出答案。如针对某种声音,有的学生认为,播放的声音是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因为听起来是“哒哒、哒哒”的,自己在玩铅笔的时候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有的学生认为,是马在奔跑时马蹄子触碰地面的声音,在看电视剧时听到过这样的声音;等等。教师适时公布答案,学生纷纷表示诧异:这个声音既不是铅笔敲击发出来的,也不是马蹄发出来的。于是教师继续提问:“教室里有哪些常见的声音?”学生回答出“动笔写作业的沙沙声”“风吹进窗子里的呼呼声”“东西掉在地上的叮咚声”等答案。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声音演示出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在教室中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之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己和他人发现的声音进行组合,以最好听的方式串联,进行表演。如此,课堂上就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越来越敢“说”,越来越敢“做”,学习兴趣高涨。

二、采用问答教学,感受音乐魅力

传统音乐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教唱,学生跟唱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保证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始终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而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不仅能保证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歌曲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更深,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也能充分表达。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可以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便于教师实施引导启发教学,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认识。问答教学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对音乐本身有更多的了解,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例如,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有和其他人一起跳舞的经历,这样可以快速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有没有最心爱的玩具?你会和你的玩具一起跳舞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基于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想象与自己最心爱的两个玩具一起跳舞会是怎样的场景。通过歌曲的学习及自己的想象,学生纷纷表示在这首歌曲中感受到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的快乐。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洋娃娃和小熊跳的是什么舞?”学生回答:“洋娃娃和小熊跳的是圆圈舞。”教师接着提问歌曲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这种问答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保证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开展趣味游戏,发展综合能力

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落实。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开展游戏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互动课堂的构建上,利用游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编创,生成新的歌曲内容,再通过歌唱演绎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粉刷匠》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粉刷匠的动画视频,要求学生念一念歌词、想一想歌词与视频的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讲一讲粉刷匠的故事。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歌词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编创,并让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粉刷匠》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使学生的编创更有自信。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加上动作,从粉刷匠登场,到粉刷匠看到新房子,再到粉刷匠开始粉刷房子,全程都是“边唱边做”。学生在歌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时,会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在表演自己的歌曲时,会增强自身的满足感。这种有趣的游戏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唱歌的兴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但是,其注意力的持久性往往与兴趣点有关。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时,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会更加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动的生活情境,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将音乐的内容与感人的画面融为一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用乐曲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与歌曲产生共鸣。

例如,教学《劳动最光荣》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片中与歌曲相关的各种卡通形象,展示生活中的劳作情境,引导学生对“劳作”本身产生新的感受。在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联系日常生活,思考《劳动最光荣》这首歌讲述的是什么场景,其中包含了哪些道理。此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感受曲作者对劳动的认识与感情。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首歌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劳动的看法。最后教师做出总结,达成教学目标。可见,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保证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让学生从小形成劳动意识。

五、渗透审美教育,提升教学成效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实现音乐知识与审美技能的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局限于课内,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音乐之美,与人交流自己对“美”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及欣赏美的能力。可见,以课内教学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内教学延伸,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音乐呈现在他们面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例如,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适当将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拿到课堂导入阶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期待。如《山河图》这首歌曲,它描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歌词绮丽雄壮、曲调委婉悠长、感情丰富饱满,在学生间的流传度很高。教师可以在《我的祖国》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这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曲风,理解歌曲中表达的“不一样的美”。通过教学中有意识地“求同”“求异”思维培养,能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是“课堂的灵魂”。教师只有与学生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互动,才能保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