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邓良有

语感是语言能力和语文要素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具备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素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具备读得懂、听得明、说得清、写得出的语文基本素质,把培养语感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课文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琢磨和体会文本内容的一种方式,朗读时需要眼、口、耳、脑的多感官参与,能直接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妙。学生读得多,有机会了解丰富的知识,其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增强,作文也能妙笔生花。通常,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语言精彩生动、情感表达充沛的好文章,因此,教师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感。

1.教师范读

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应先对课文认真品析、反复练习,把握朗读要领,这样才能高效展示朗读技能。教师范读时的表情、体态、音准、语气、语速、节奏和语调,学生能直接耳闻目睹,模仿教师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作者描写悼念父亲的心情是沉痛的,教师在范读时,应通过表情凝重、语调低沉、语气哀婉,读出对父亲的痛悼;通过语调高昂、语速加快,读出敌人的歇斯底里,表达出对敌人的仇恨;通过语调轻柔、语速缓慢,读出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朗读时强烈鲜明的情感色彩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朗读会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塑造的形象和流露的情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学生自读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自读活动,如个人朗读、结伴朗读、男女轮读、全班齐读等。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系统的朗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基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情味。如《少年中国说》一课就适合学生集体朗读,要读出内容的深厚内含、读出语言的磅礴气势、读出作者对中国少年的热情赞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到文章的意蕴美、艺术美,语感能力也能得以增强。

二、引导推敲词句,品味语感

语感培养的关键是“自己的语言实践”。学生是语言实践的主体,教师要捕捉文章中的语感点,抓住精彩的词、句、段,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的凝练感、严密感、分寸感、情味感、节奏感和畅达感。通过品味可以领略语言之妙、感悟深刻之思、体味深厚之情,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1.抓关键词句比较

课文中有些精彩的词句,如动词、形容词、限制词和各种描摹句等,都可以拎出来品味。可以更换词语比较,也可以改变句式比较,还可以删掉关键词句比较。有些词句,学生单独看或许发现不出什么精彩,若一比较便能明了。如《祖父的园子》一文,其语言表达上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叠词的运用,若把“明晃晃”改为“明亮”,就不足以突出花园色彩鲜艳,而将“毛嘟嘟”改为“毛多”就不能准确形容谷子的外形。同样,若将“嗡嗡”改为“欢快”,将“胖乎乎,圆滚滚”改为“很胖,很圆”,就缺乏形象具体的描摹性,而祖父“慢慢”地给“我”讲不懂的问题,若省掉“慢慢”就表现不出祖父对孙女的耐心。学生通过比较,就懂得了运用叠词能强化语言的效果。

2.抓典型细节体会

记叙文没有细节就不精彩,品味细节能让学生感悟具体入微的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细节就很精彩,作者写诸葛亮下令在船两边摆满草靶子,开始要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而后要调转船头,与先前的布阵相反。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一细节,学生分析后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船身接受箭的重量平衡,同时也是为了受箭后的撤退方便。后来等曹军上当后要追赶时,发现诸葛亮的船撤退时是顺风顺水,而曹军逆水难追。这样写说明诸葛亮了解长江水情,计划周密,安排精细。又如,《景阳冈》写武松打虎的细节也堪称精妙绝伦。作者先用“抡、劈、拿”等动词描写了武松打虎动作迅速、力度很大。哨棒打断后,又用“揪、按、踢、提”等动词写他赤手空拳打虎的情景,场面有声有色,武松勇猛无畏的形象得以凸显。因此,学生在品赏细节的过程中就培养了语感能力。

三、启发情境想象,形成语感

想象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离不开语感,语感的形成与想象密不可分。想象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语感的重要路径。教材中很多篇章画面感很强,语言描述十分精彩,如诗歌、写景状物的散文、感人的故事细节等。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将抽象文字还原成具体灵动的意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1.边读边想

有的学生读书时不愿意想象,这样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让人物或事物随着语流在脑海中形象地浮现出来,搭建起语言与形象的关系,学生就会从语境意义到语言形式产生深刻、生动的感受。如《月光曲》中针对作者对乐曲创作的领悟,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学生的语调时而平缓、柔和,时而抑扬顿挫,在头脑中想象清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屋舍、树木就像披上银纱,月光下的海浪翻滚着,一浪赶一浪地朝岸边簇拥。通过想象画面,走进音乐世界,感受到音乐旋律的美妙,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想中促思

想象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想象点,让学生放飞想象。如《穷人》文末写桑娜的丈夫捕鱼回来,她对丈夫说邻居西蒙突然死了,还留下不会说话和刚会爬的孩子。接着便沉默了,桑娜此时在想些什么呢?当丈夫提出要赶快把他们抱回家时,桑娜拉开帐子说他们都在这儿。丈夫看到眼前的情景会说些什么呢?一家人以后又会怎样生活呢?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设计情节,续补艺术空白。要把想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需要重新组织语言。如此训练想象,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形成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规范教学语言,增强语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有助于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用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教师语言贫乏,就难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教师妙语如珠,学生会既敬佩教师的学识和口才,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和习染,增强语感。

1.表述具有准确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恰当得体,能清楚地表达说话的意思,语言准确流利,没有口头禅、没有啰唆语、没有结巴语,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接受和理解知识,并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表达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通过提问引领学生思考。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教师语言表达有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课文。语感有一定的理性,它包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教师科学的启发既能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强语感。

3.描述具有情感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入情感,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差,主要是运用感性思维,而这更要注重情感。语言的情感性表达是以形象为基础的,教师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形象直观的语言加以表述,只有富于情感性的语言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会对教材语言产生形象的感知。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多项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语言的领悟和驾驭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