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学课堂”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戴常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立学课堂”强化了这一理念的落实,提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改变学生当下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的内容,以问题为引领,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教材为依托,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立“学”的探究策略
1.前置任务,激发探究。学习任务前置,即在教学前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预习及自身的知识储备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例如,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时,授课前,教师先布置课前任务,引导学生分四步开展自学。(1)读一读,运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等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课文,记录所用的时间。(2)圈一圈,圈出阅读中不理解的词语。(3)想一想,想想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4)写一写,想想题目为什么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书中简单批注。
四项学习任务指向单元要素的训练,通过自读自测,学生梳理并巩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通过前置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带问题阅读”的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2.对比阅读,深入探究。对比阅读就是将几篇题材内容、写作方法相近或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比对阅读。在阅读中通过不断比照、辨析,可以帮助学生明晰文章间的差异,把握文本的特点。
例如,《松鼠》一文在说明方法、语言风格方面与《太阳》迥然不同。教学《松鼠》时,教师选取了三段类似《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说明方法多样的句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句段1:松鼠体形匀称、四肢矫健,体重大约360克,体长一般在18~26厘米。尾巴又长又粗,像一把毛茸茸的扫把。尾巴的长度大约占到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二以上。通常情况雄性的松鼠比雌性松鼠体重稍轻一点。
句段2:松鼠的窝通常会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一般距离地面8~16米。它先将一些小木片、树皮、树枝交错摆放,再在上面弄一个盖,预防下雨时漏水。松鼠还会在窝里垫一些柔软的杂物,如:鸟羽、干草、枯叶、干苔藓、松针等。
句段3:松鼠一般每年生育两次,每胎3~5只。刚出生的小松鼠体重在七八克左右,全身光滑无毛。
学生先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这三个句段在课文中相对应的内容,做上记号,再逐句分析其表达方法及语言风格,并与书中句段比对,谈谈喜欢哪一种表达方法。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介绍说明,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写作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适当的表达方法及语言风格进行介绍说明。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深切了解科普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差异及特点。
3.问题驱动,层层探究。例如,教学《示儿》时,教师将《示儿》与《题临安邸》两首诗穿插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南宋的时代背景,深切体悟陆游及林升为国家命运多舛、朝廷权贵苟且偷安而悲伤、愤慨之情。教师设计以下问题。(1)找一找,在《示儿》一诗中哪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请把它圈出来。(2)自由读《题临安邸》,想一想,在这首诗中你看到怎样的场景?(3)陆游在临终之际向儿子交代了什么?一个85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临终之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呢?(4)再读《题临安邸》一诗,圈出诗中可以感受到权贵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字,和同桌说一说。
通过层层问题驱动,学生读文深入、体会深刻,深切感受到陆游临终时因国家命运而悲伤的爱国热情以及林升对当权者不顾使命、安于享乐行径的愤慨之情。
二、活动立“意”的共学策略
1.绘制导图,梳理脉络。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转化成层次清楚的图文形式,有利于学生建构较清晰的知识体系。
例如,《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将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融在孩子们一路寻找月亮踪迹的描写中。课文语言有韵味,真实与虚幻相结合,学生却不易读懂。教学时,教师紧扣略读提示中“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这一问题,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与同桌共同梳理《月迹》的课文脉络导图,学生依据“中堂赏月”“院里寻月”“河边追月”这三个主脉络,从文中提取“竹窗帘上”“穿衣镜上”“葡萄叶上”等关键信息,理清“我们”寻找到的月亮的足迹,文章的线索一下子就明朗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品析文中优美句段,与文中人物对话就一气呵成。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对“月”的美好也有了较深的体悟。
2.小组互动,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立学课堂”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通过在学习小组内、班级内的互动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要素是“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例如,教学《忆读书》一课时,因教材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信息丰富,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定在“梳理作者读书经历及其对于好书的看法”上。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合作学习:围绕“忆”开展小组讨论,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梳理信息的。
学生运用之前掌握的“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在小组中充分交流,理清了作者各个阶段的读书年龄及其阅读的书籍。然后借助全班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一些梳理方法的指导。在学生比对各类方法了解各自的优势后,开展第二次合作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梳理好书的标准,提取重要信息,并选择一种梳理信息的方法,小组合作整理信息。
学生小组合作时,通过自主圈画、推敲、品味重点词句,先自读感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后,再通过组内及小组间的互动交流、互学互助,学习潜能被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拓展立“言”的表达策略
1.补充练笔,深化主旨。教材中许多课文作者会省略一些情节,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紧扣单元要素适当补充写话,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以及对单元训练点的巩固。
例如,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在学生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明晰词中静态、动态的描写方法,体会纳兰性德因远离家乡而夜不能寐、倍加思乡的情感后,教师提出问题:“纳兰性德的故园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记忆中的故园究竟是怎样的画面才让他念念不忘呢?”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运用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法描绘作者故园的美景。
2.创设情境,乐于表达。立足文本,以文中情节为依托,创设情境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可以调动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可以创设出“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佳境。
例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抓住“鼻子一酸”,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文中哪些句子、哪些描写令“我”“鼻子一酸”?通过自读感悟,学生从文中关键句段中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母亲工作的疲惫、忙碌,这些语句与母亲塞钱时的毫不犹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学生才能体会出这1元5角对于梁晓声来说不仅仅是钱,而是母亲的心血、母亲的关怀,是化不开的母爱。最后再回到“鼻子一酸”,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学生才能读懂作者的心疼、愧疚、自责、苦涩。此刻抛出问题“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将文中的阅读体验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相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起令自己“鼻子一酸”的场景。学生真实、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其语言表达的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立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驱动学习,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乐意交流,在合作共学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建构认知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