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汪丽

非连续性文本由图解文字、数据表格、凭证单等构成,其主要特点为直观醒目、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容易比较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文本形式,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当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辅助教学,在丰富阅读素材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强化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性,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更多乐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可知,教师应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依据,全面分析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活动。

1.非连续性文本的普遍性较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新兴事物,实用性较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相当广泛。如生活中的平面示意图、各类站牌、公共场所指示牌等,每一处都有非连续性文本的身影。比较常见的还有各类电器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游戏指南,等等。

此外,无论是语文还是美术、科学、数学等各类学科,教材中丰富的图解文字或图表,都是比较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可见,教材中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帮助教师解决阅读材料来源有限的问题。

2.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培育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程,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同时,语文学科还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根据语文课程的表征可知,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不单单是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这么简单,更是课堂与生活有机联系的桥梁,可以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贯彻落实语文实践,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这些都对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经过基本的写字识字训练与复述性阅读能力培养,能逐步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简单明了、直观性较强等特点与中段学生的阅读难易度更契合,有助于学生从低年段的直观读图逐步过渡到文字阅读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特质,都可以为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优良的条件。

3.教材借鉴,迁移知识经验

分析语文教材可知,每个阶段都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尤其是三四年级,可从中了解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独有的特点。其中三年级教材中提供了不少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如《纸的发明》这篇文章课后思考题的第一题的思维导图。另外,教材还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丰富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无论学生的生活需求还是语文学科的特性,都需要教师高度关注且进一步认知非连续性文本,科学地渗透非连续性文本。通过实践可知,学生在小学中段开始阅读生活或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助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与文学性、叙事性的连续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直击重点,更容易让学生把握与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融入非连续性文本可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首先,发挥课文非连续性辅助文本的教学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年级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全面理清文章思路,为学习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四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按照顺序写景的方法。《颐和园》是本单元的习作例文,课后思考题就是要求学生将线路补充完整。为了更好地完成线路,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者的游览线路,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包括对线路图进行梳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高度关注句子中方位转换的用词。对于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画出线路图,并分析方位转换的词语,构建基本的写作框架。如此,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学习,厘清了本节课的思路,为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梳理思路奠定基础。

其次,结合“自绘”非连续性文本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除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可以帮助其厘清学习思路,教师可借此机会教学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的绘制技巧与文本阅读,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引导,做好思维导图或图表的绘制;对学生了解文本的情况进行监测,让学生在讲解课文与绘制文本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达成预期目标,提高学生概括信息与提取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包含的部分单元习作,更多的是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思维、构建完善的写作框架。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课文范例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迁移应用知识,绘制更为完善的思维导图;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编写写作提纲,降低写作难度,助力学生在写作时游刃有余。

最后,从课内向课外深化。根据课程标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仅单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化课本所学,高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突出其使用功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享受文本并学习与应用相关技能。

2.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语文学科与生活联系相当密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教师应拓展教学空间,从广义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具备基本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一方面,在旅行中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选择某个地点,写下或者画出游玩的交通线路。同时,乘坐交通工具时清楚地进行标注,明确是否需要换乘等,让学生设计多条线路后筛选出最佳方案,学会在生活中买票与乘车。另一方面,利用节假日,增加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机会,掌握阅读方法。如教师可以在中秋节来临时,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月饼的步骤的说明书,亲自动手制作月饼。因为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教师,只要有心,学生即可在生活中掌握更多的与非连续性文本有关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融入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厘清文章主要脉络,提升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从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从课内向课外深化、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等方面应用非连续性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上街子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