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有准备环境”,助推幼儿高质量活动
作者: 沈舒娜幼儿教育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进行精心的预设。作为幼儿活动的场域,“环境”对幼儿的活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有准备环境”是指一种合适的、丰富的环境,能助推幼儿的高质量活动,能召唤幼儿的活动,能促进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的对话、互动和交往。
一、构建活动的整体性框架
幼儿的活动往往是一种区域性的活动。作为教师,必须从整体上规划幼儿的活动区域。幼儿区域活动的整体性框架搭建,主要是指幼儿区域活动的时空框架,即幼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进行活动。这种整体性的场域规划,类似课程设置,但要比课程设置更具体、更丰富,它包括时间性规划、空间性规划、人员性规划等。
整体性的框架是一种整体性的支持情境场域,能让幼儿的活动更安全、更有序、更温馨、更自主。它包括时间性的规划、空间性的影响、心理性的暗示等。
以搭建活动的整体性框架的时间规划为例。搭建时间性的框架,不是简单地将幼儿的活动“定时”,还包括对幼儿整体性活动的全程性时间规划,即活动引入的时间、活动深入开展的时间、活动总结和反思的时间,等等。因此,在对幼儿活动的整体性规划中,教师要设计研发详细的预案,这样幼儿的活动才能成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高质量活动。
例如,在“年课程”活动的预设中,教师以“知年俗”“品年味”“享年趣”为主要的活动时间脉络,将地方年俗、民风等融入其中,引导幼儿探寻“年”的趣味性故事、品尝“年”的美味佳肴、感受体验“年”的民俗风情。在“知年俗”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年”的传说,探寻过年拜年、贴门联、喜笺、窗花等习俗,探寻过年包饺子、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习俗。有了活动的整体性框架,幼儿的活动就会有序、有向、有创。
活动的整体性框架是“有准备环境”的基石。作为教师,不仅要立足活动内容本身来定位活动框架,更要立足幼儿的具体活动学情。通过搭建活动的整体性框架,让幼儿的活动更有质量,进而引领幼儿活动走向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整体性框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让框架更具有效性、引导性。还要对活动框架的整体性进行谋划,以提升幼儿活动的效能、优化幼儿活动的生态。
二、投放活动的结构性素材
搭建“有准备的环境”不仅仅包括对幼儿的活动场域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谋划、定位,还包括投放相关活动的结构性素材。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素材是融入教育目的、教育意图的素材,这样的素材称为结构性素材。结构性素材具有召唤性、引领性、启发性等特质,它能引领幼儿、召唤幼儿的活动。结构性素材的投放是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
投放结构性素材时,一要注意材料的比例。这是从材料的量的视角来考量,什么样的素材应当多投放一些,什么样的素材可以少投放一些,等等。二要注重素材投放的性质。如成品的素材应怎样投放、半成品的素材应怎样投放、原始材料应怎样投放等,高结构性材料应怎样投放、低结构性材料应怎样投放、无结构性材料应怎样投放等。三要注重材料的发展性。对于材料蕴含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如基础性材料应怎样投放、发展性材料应怎样投放、目标性材料应怎样投放等。材料的投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意图的。材料的投放不仅仅要契合材料本身的特质,更要切入幼儿活动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投放材料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对结构性材料的投放。
例如,在“美术作品的展现方式”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从材质、色彩、主题等方面进行结构性材料的投放,从垂悬、色彩渲染、归类陈列、置景、平铺等空间展示的角度引导幼儿的结构性材料投放。由于有了结构性的设置,不仅幼儿的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性,而且幼儿的材料投放方式也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性。有了精细化、精致化的分类,幼儿的美术作品陈列、展示等就显得非常有个性、有品质。幼儿的美术作品展示活动,就成为幼儿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成为幼儿的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显露出一种美感、艺术感和仪式感。
以活动中“立体陈列式”展示中的材料投放为例。由于有了“立体”“陈列”两个要求,幼儿的美术活动就不仅仅是模仿性的绘画,更多地转向了手工制作。即使是简单的绘画,在展示的时候幼儿也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其立起来、竖起来或者悬挂起来。在“立体陈列式”展示中,有的幼儿投放了屏风折叠式的作品,有的幼儿投放了绘本式的作品,有的幼儿投放了半收纳式、悬挂式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投放了情境组合式、画架式的作品,等等。这些结构性材料的投放,原生态、多角度、多样态地展现了幼儿的活动创作,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成为幼儿美术深度创作的“有准备的环境”,从而能够进一步挖掘幼儿的美术创作潜质和创造性,让幼儿的美术作品创作、美术作品展示等变得丰富多彩。
三、促进活动的多元性互动
“有准备的环境”不仅包括整体性的框架、结构性的素材,更包括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的多元性互动。借助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的多元性互动,可以让幼儿活动的“有准备环境”不仅仅是预设性的,更是动态生成性的,是具有创造性品质的。在丰富“有准备的环境”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对话,探寻幼儿的内心想法,探寻幼儿的现实性做法。促进活动的多元性互动的方式很多,如谈话法、追踪法、集体讨论法等。在引导幼儿的多元性互动过程中,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与物积极对话,能推动幼儿独立行为、助人行为的发展。
例如,在“种植活动”的“有准备环境”打造中,教师引导幼儿化身为“小小农艺师”,对幼儿的种植活动场域进行深度加工。幼儿将围墙涂鸦成绿色的,在园子里将篱笆作为种植园的区划边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个体性想法、行为,并努力促使幼儿的个体性想法、行为等成为幼儿的规范化研究。如有的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将一株植物从太阳下搬运到室内,教师就可以开发“植物生长的向阳性”的研究主题。有的幼儿在“种植活动中”捕捉小蜗牛,教师就可以开发“解密软体动物”的研究主题,等等。在活动中,幼儿会与环境积极地对话、交往,这些对话、交往往往是幼儿灵感的体现、智慧的闪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灵感、智慧,并对其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幼儿活动探究的主题、重要素材和资源。幼儿的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应尊重幼儿的活动需求。为此,在引导幼儿与环境对话、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活动现场,积极探寻幼儿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等,帮助幼儿提炼、总结活动方法,让幼儿进一步明确活动方向、活动内容,不断积累幼儿的活动经验。
支持幼儿活动的“有准备环境”的建构,本质上就是依托幼儿进行环境资源素材开发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围绕幼儿活动区域整体性框架的搭建、结构性素材的丰富、多元性互动的展开等方面研发幼儿活动的“有准备环境”,让“有准备环境”成为促进幼儿活动的重要场域,成为幼儿活动的内驱动力。实践证明,“有准备环境”能培养幼儿的活动秩序感和文化素养,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活动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