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途径与策略
作者: 吴永英“五育并举”作为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指的是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注重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方面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教育困境,“五育并举”成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解决农村学生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围绕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背景、意义、现状、原因以及解决途径与策略,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力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意义在于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首先,“五育并举”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学习的动力。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五育并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农村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提供社会服务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今后成为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此外,农村学校实行“五育并举”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则是培养农村人才的关键。农村学校只有实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农村人才,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农村学校实行“五育并举”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发展,更在于农村地区的进步和繁荣。
二、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学校“五育并举”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观念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了“五育并举”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这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存在教育资源缺乏、经济条件有限以及农民对教育的认识狭隘等问题,学校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家庭与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学校的条件和资源的限制,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都在客观上制约了学校在“五育并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农村学校人员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音体美专职教师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五育并举”的实施。
2.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学校的经费和设施条件相较于城市学校较为有限,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这就导致农村学校在提供优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困境,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素质存在差异。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导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另外,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文化教育水平低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家庭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有效配合学校的工作,从而影响了农村学校“五育并举”的教育效果。
三、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途径与策略
1.构建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校应构建覆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五育”课程体系,以课程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夯实德育课程。学校要构建法治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安排好上课时间、上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课、特定节日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些涉及专业知识的课程,如法治教育、溺水急救、交通安全等课程,则可聘请校外专业人士进校授课,让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
二是抓好智育课程。学校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好各科课程,配齐各科教师。要扎实抓好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业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每学期可设立“教研月”,推进教师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可实行行政查堂制度,检查教师有无占用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上文化课的现象,同时应制定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科目教学评价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教师教学责任感,还可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三是落实体育课程。《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应以体育课为基础,辅以篮球、乒乓球、跳绳、健美操等特色课程,构建体育课程群,运用体育“3+4+2”模式,即每周上好三节体育常态课、周一到周四每天晚饭后运动一小时、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好阳光大课间活动。另外,学校还可开设体育社团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练习与展示时间,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四是创建美育课程。《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发展美育方面,学校应积极应对师资缺乏、经费紧张等困难,想方设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主,把国画、书法、剪纸、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纳入课堂教学,每年举办艺术节、音乐节、手工制作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五是构建劳动课程。《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应从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劳动、爱上劳动,以劳动为荣。学校可开辟劳动教育基地,每个班划分一块地进行蔬菜、花卉种植,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学校还可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如叠被子比赛、包饺子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此外,学校可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走进村庄、走进敬老院等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健全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评价是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客观反映。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在评价方面有所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发展,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学校应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现有评价制度,查漏补缺,制定或完善适合本校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评价方面,学校应改革传统的以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绩效的评价方式,从师德师风、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评价,引导教师完成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中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
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应践行“五育并举,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探索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学生评价方式,实施“文化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模式。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体育测评,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将学生的体质检测成绩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内容,将学生参与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及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强身健体、学会审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3.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五育并举”
农村学校资金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五育并举”的质量和水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来源有限,教育投入一直不足。政府在农村学校经费的安排与分配方面,常常是城市教育的需求优先,忽视了农村学校的特殊需求和发展。农村学校缺乏适应“五育并举”发展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也限制了“五育并举”的有效实施。
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不完善,很多学校缺乏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教育资源。这导致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教具,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和创新机会。
此外,农村地区教师薪资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吸引力,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无法提供良好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保证农村学校“五育并举”的目标得以实现,农村学生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在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推进农村学校“五育并举”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是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培养和提升。对现有教师通过培训、进修、研修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制定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学术研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和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师资交流机制。选派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等,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学校可请求教育主管部门选派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指导、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三是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建设。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晋升等挂钩。同时,建立导师制度,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优秀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从班级管理、教学教法等方面开展“传帮带”活动。
四是优化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农村学校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教师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领导要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团建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同时,学校应创建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强度,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尊重教师的劳动,在课后服务酬劳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
综上所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健全评价体系等是农村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农村学校“五育并举”的全面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本文系湖南省邵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SYGHZD22026。)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