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作业评价,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作者: 黄向华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效率,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考虑到师生互动的效率,教师可以巧设课堂作业和点评。有效的课堂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恰当的点评既能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态度、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在针对性的评价中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根据具体学情,加强正向鼓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关注作业中的问题,并过度强调错误的可避免性。然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对于外界影响情绪的因素比较敏感,且思维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因此,教师评价不仅应输出知识点的修正方案,还应考虑大量的情绪因素。为了让学生不惧怕错误,懂得利用错误,教师需要重构评价理念,并注意正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当一名学生在面对一道简单的问题时仍然计算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批评或质疑其为什么算错,而应从他的优点出发,让该生在积极的评价中树立自信心,并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课程讲解前,教师拟定了以下问题:“24位老师带12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平均每个班36人,一共租了10辆大客车,每辆有45个座位,车上座位够吗?”在后续的巡视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得出了错误的答案。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先邀请学生到黑板前分享相应的步骤。如有的学生在罗列算式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大巴车上的座位数:45×10=450(个),第二部分为学生数:36×12=430。基于这一答案,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在学生数的计算上出现了问题,教师引导:“有关第一个算式的计算非常正确,证明你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那么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竖式计算法。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引导者和保障者。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邀请他们重新回顾知识点的定义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学生普遍对错误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教师需要以肯定、鼓励的态度营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重构评价体系,采用评语进行评价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AB、优良、甲乙等多个等级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这些结果式评价,学生经常会产生疑惑,无法直观地知晓自己的主要问题并了解教师的态度。与此同时,无论哪种形式的等级划分,学困生往往会因为评价等级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重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语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评价。依托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既能接受这种评价方式,又能减少逆反心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升和毫升”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拟定了单位填空。如:一杯水大约250___;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___;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___;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___;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___。随后,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并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抢答。基于这一现象,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增加问题的难度: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___毫升;无偿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___毫升。这时,大部分学生出现犹豫的神色,然而,有几名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无偿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询问学生是如何知晓答案的。当学生表明自己是听过献血站的广播后知晓的,教师赞扬学生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向评价并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又能形成学习自信心。

三、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趋势。区别于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并逐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容易被限制在固定思维中。因此,教师应重构评价体系并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依托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的组合,引导学生独立发现自己或其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依托教学内容拟定了205×0.18、518×3.07、18.6×1.5等计算题。受学情的限制,学生总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公布答案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算错的题目并回答“这些算错了的题目有哪些特点”。随后,教师将本次的计算题分为三部分。一是一般乘法竖式计算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三是积末尾有“0”的乘法。针对上述分类,学生将自己的错题有序地归于不同的类型。通过不同类型题的讲解,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利用课余时间整理成错题集。这样,学生经常翻阅错题集就能掌握这类题型的解答方式并避免出错。

学生在互评或自评中会不断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能指出同伴和自己的错误就会强化自身的解题技巧以及学习自信心。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评价过程并予以适时的引导。

四、加强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科。为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既要让学生明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又要在具体的评价中鼓励采用其他计算方法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能产生“原来这道题还能这么计算”的想法,还能在下一次遇到相似的题目时思考能不能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解题。通过不同解题方式间的对比,学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巧用作业评价,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0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产生一个观点,即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为了重构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解题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性、开放性的习题,引导学生提出诸多的解题思路并加以对比。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业点评方式也面临改革。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尝试性地将部分课下作业搬到课堂上来,而积极的、评语化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如何修改,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教师的态度,完成良性、有效的师生互动。同时,合理的作业点评既可以让学生加强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握,又能让他们反思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教师要合理看待学生的错误,并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正确答案,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