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导向,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作者: 周月林

小学音乐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围绕小学音乐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对此,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导向,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给予他们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和获取过程,打造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一、打造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科技设备的先进性及学习过程的前卫性,可以显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听教师讲解的刻板形式。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布置前置任务,以答疑解惑、交流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让小学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快乐体验的主场,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提前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发送详细的导学案,明确学习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成果进行考察,让学生上传观看本次课程的视频,并以文本形式记录对乐曲的理解,以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设计带有探究性的音乐活动。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国歌的秘密,让学生深入思考国歌为什么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其次,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国歌的曲调特征,询问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演唱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演唱的歌曲最具情感,在良性的竞争氛围中强化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感知力。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走入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生动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如今,小学音乐教材所选取的乐曲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的音乐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乐曲、生动活泼的动画片、精美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参与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音乐的内涵。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花之圆舞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为学生播放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片段,带领学生一同欣赏百花仙子跳《花之圆舞曲》的场景。同时,为学生创设“我是一个小舞者”的游戏,在动画及乐曲的带领下,让学生分别对自己所喜爱的一名舞者进行模仿。在游戏正式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提前思考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跳舞姿势,与乐曲所播放的节奏完全相同,像脚尖走、跳步走,模仿小猫、小兔子走路等,让学生随着乐曲不断走出各种姿势,并欢快地进行跳舞训练。一旦教师停止乐曲,学生则需立刻摆出静止造型,如果有学生经过多轮游戏环节始终不出现任何错误,教师就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

生动真实的情境下,整体教学过程更富有趣味与情趣,可以快速点燃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热情。案例中学生既可以从教师所播放的视频中了解《花之圆舞曲》的节奏、创作背景,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一名舞者,对自身肢体语言进行大胆地创造与创新,完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三、运用线上游戏,丰富情感体验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学生年龄小,对外部事物无法长久地集中注意力,但是往往比较喜爱游戏活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积极融入游戏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参加音乐学习活动的兴趣,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引入线上游戏,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曲调抒情优美。在学唱环节,教师可利用唱歌软件传入学生的唱歌素材,结合软件分数为学生塑造良性竞争氛围,并激励学生对后续乐曲的学唱。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过去人们所生活的真实社会场景,带领学生一同体会妈妈的不易。当讲解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唱歌软件进行学唱,通过分数对比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可以运用线上软件,为学生设计本首歌曲的节奏关卡挑战,从简至难,向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节奏任务,用时最短者获胜,以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线上游戏具有形式新颖、素材丰富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生动形象的学习素材,并能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线上游戏的有效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情感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审美意识。

四、结合表演活动,点燃学生热情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情境或形式,以此提升学生想象力,强化其创造意识。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时期,具有极为强烈的表演欲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其提供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可结合表演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自身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配合教学环节,掌握音乐技能与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哦,十分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地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结合学生在课间的真实情况,以音乐剧的形式将歌曲进行生动真实的还原。教师可利用幻灯片为学生播放课间活动的多种场景,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及内容,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探讨着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歌曲内容进行演绎与还原,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排练时间,在后续课程中为学生搭建临时舞台,也可邀请其他教师或学生一起观看音乐剧。在音乐剧演绎中,教师应让各个学习小组划分任务,如歌曲演唱、道具制作、剧本编制、音乐剧表演等,让观赏人员对学习小组进行打分,评分最高者将会得到“表演之星”的奖励称号。

教学时,教师应大胆尝试,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将音乐剧表演与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融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保证音乐课堂的高效开展。

总之,音乐课程是对学生开展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关键渠道。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其塑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强化其审美能力。此外,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音乐知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