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全感阅读,让学生畅享英语精彩
作者: 邱剑煜英语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传统的知识本位逐渐被学生本位取代;另一方面,单向性的知识传输被多元互动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全感阅读作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挖掘他们的感知优势,通过将直观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阅读效率。本文深入分析了全感阅读的应用方式,旨在为学生带来更精彩的英语课堂体验。
一、引入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视觉参与
视觉是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手段。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标题等引发学生的猜想,通过带读的方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容易偏重于词汇、句型、语法的理解和应用,而忽略英语学习的整体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入绘本阅读,依托动态化、图片化的方式调动他们的视觉,并鼓励他们带着好奇心与猜想去阅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并能够在多次、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The lion and the mouse”为例。在讲解Story time之前,教师先根据教材内容展示了几张图片。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图片猜测故事的走向。有的学生表示:“图片讲述了一只老鼠被狮子抓住后,狮子放走了老鼠。当狮子被人类捕获的时候,老鼠前来救了它。最后,老鼠和狮子成为很好的朋友。”基于这一论述,教师提出了“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complete?”“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learn from the story?”等问题,学生不自觉地思考:“I wonder why a lion would let a mouse go when it had already caught it?”。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并理清了故事的基本情节。
从教材内来看,小学英语中的阅读文本包括很多童话和寓言故事。对于这些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电子绘本。通过视觉的刺激和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阅读,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二、结合阅读与听力,调动学生听觉
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习惯于通过反复阅读理清文章框架、挖掘教材细节。但是,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他们如果长期重复性地阅读某一固定选段,就容易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阅读效率。这时,教师不妨换一种引导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一般来说,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都配备了音频资源。针对一些对话式的Story time,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频,以此将听力训练与阅读训练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My family”为例。在讲解Story time之前,教师先播放对话录音让学生了解“男孩的家中有哪些亲戚”。由于对话内容比较简短,教师仅播放了一遍。基于对话内容,学生回答“There are father,mother,brother and sister in the boy’s family.”。然后,教师针对本单元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当学生基本掌握文中的内容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Who are the family members in your family?”。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分享。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一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庭结构以及成员的名字时,教师就他的分享进行提问“Does he have a younger brother?”,这时,学生就需要针对自己听到的信息进行回答。
听力资料的来源较广,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原有的音频资料,也可以将学生的回答作为一种音频资料。同时,灵活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三、结合读与写,调动学生体觉
课程改革背景下,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将知识点高质量地输入与输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跟随课堂节奏学习丰富的词汇、句型、语法,而且要围绕某一主题的训练,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以及单元主题情境,构建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Where’s the bird?”为例。当学生掌握了“Where is...”句型以及in、on、under等词汇后,教师拟定了一个简单的互动。根据互动要求,教师先就教室现有的资源询问:“Where are the teacher’s books?”?然后,学生针对书的方位和自己所学的词汇将答案写在纸上。针对一系列的问与答,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正确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均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往往能通过观点的交换,找到正确的答案,此时,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本节课的词汇以及句型。随后,教师尝试增加难度:“Can you tell me about the stationery in front of you?”,让学生结合具体要求,分享自己面前的文具摆放情况,锻炼其英语能力。
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除了读与写的结合,教师还可以将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调动学生的体觉,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四、结合全感,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生天真烂漫,他们总是对表演有着较高的热情。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拟定角色扮演任务。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需要自己拟定任务对话、设计故事情节,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设计角色扮演任务。一般来说,角色扮演任务与单元主题情境相关,学生在扮演某一角色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inderella”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完整的Cinder‐ella的故事,根据人物特点设计英语剧本,最终完成故事的演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将他们分为编剧组、道具组、演员组三个大组。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各司其职。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字、视频资料等,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在课程导入阶段,学生按照自己的剧本、想法演绎故事Cinderella。当演出结束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并邀请他们谈谈对各自角色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观点分享,学生逐步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了英语综合能力。
此外,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你画我猜”等游戏,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全感阅读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有来有往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精心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学生的自然兴趣点,挖掘教材内容,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英语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