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叶慧

图式理论作为一种围绕某一主题的知识表征和知识存储方式,不仅可以彰显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特点和习惯,还可以帮助教师重新构建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参考图式理论并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一、借助图式理论,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容易面临两个问题。首先,受年龄的限制,学生面对抽象化、文字化的讲解时,难免会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此,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受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容易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直接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然而,英语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词汇、句型、语法的教学,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图式理论,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化的知识,让他们感受英语阅读学习的魅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提升阅读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My family”为例。教师在课程讲解阶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如“How many family members do you have?”“Who are they?”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允许他们用汉语回答。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分享自己的家庭成员。有的学生分享道:“我们是一家四口,有爸爸、妈妈、哥哥和我。”针对这一回答,教师继续追问:“如何用英文介绍你的家人?”由于学生词汇量有限,他们只能表述爸爸和妈妈,无法表述哥哥。于是,教师提出“Let’s learn the following dialogue to find expressions such as father, moth‐er and brother.”。根据后续的听课效果来看,学生已经在前期的互动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因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对话中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知识。

图式理论旨在将抽象化的知识点转化为可理解的情节和画面,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提升其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图式理论的应用要抓住时机,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

二、借助图式理论,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理解文本中的词汇、句型”视为最终的学习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图式理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定义来看,图式理论是一种基于原有知识点的理论,因此,每当学生想要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都要将它和原有的、已知的知识点联系起来。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能优化旧有的知识框架,而且能凭借新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Where’s the bird?”为例。在复习阶段,教师展示了一张动图。根据动图的内容,学生将依次复习in、under、on等词汇的内涵以及应用场景。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教师拟定了“Guess where the bird went”的小游戏。根据游戏要求,学生要背对大屏幕并询问:“Where’s the bird?Is it under the table?”。这时,教师结合屏幕中的内容进行回复。如果小鸟在桌子下,教师会回答:“Yes,the bird is under the table.”;如果小鸟不在桌子下,则教师会回答:“No,the bird is not under the table. You have to guess again.”。通过互动,学生既能巩固具体的知识点,又能提升阅读能力。

在图式理论的影响下,学生将零散的、具体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当他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可以辅助他们实现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三、借助图式理论,促进知识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通过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读写训练与图式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将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融入文章,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将活动式教学法与图式理论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元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充分感知英语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完善知识架构。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项目式学习与图式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索,让学生不断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ow much?”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对话内容拟定了一个阅读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解决“What situation does the conversation describe?”“If you were a member of this scene,how would you talk to the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等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将他们划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且他们的图式各不相同,要求每组学生都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具体讨论中,学生往往能产生激烈的观点交换。如面对第二个问题时,有的学生想要做一名顾客并询问商品的价格,有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义卖者出售自己摊位的商品。这时,两种身份的学生围绕义卖这一场景拟定具体的对话。

在图式理论中,图式被划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等部分。其中,语言图式代表了读者对词汇、句型、语法的使用能力;形式图式则代表了读者对不同语言文本问题结构的理解。通过多种图式的结合,学生将获取更多书面语言信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加强专业引导,构建自由、民主的沟通氛围。

四、借助图式理论,完善教学内容

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丰富的人文要素,丰富学生的图式。从学科特点来看,英语是一种极具生活化、社会化的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还有保存、传播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功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拓展他们的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通过将视频化、图片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不仅能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拟定了一个口语交际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先阅读PPT中的大量资料,结合资料中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汉语资料翻译成英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介绍给外国人,你会怎样介绍?”由此,各小组围绕课本内容、资料内容拟定介绍的框架。在此过程中,教师预留出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并跟进学生的探索情况。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这时,教师要予以方向性的引导,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图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拟定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完善知识架构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更加多元。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教师要致力于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英语阅读学习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