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朱梅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数学计算与应用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完成数学任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知识领悟水平,将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目标,重构教学体系,重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的培养策略应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计算潜能,以较强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好的老师。与小学阶段其他基础课程不同的是,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且比较抽象,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并为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于在数学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寻找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解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为预期培养目标的达成创造条件。针对平时的习题训练,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严格审题,并形成习惯,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学习计算技巧,争取每道题的计算准确率都能达到要求。
例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竞争的特点,通过速算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计算活动的兴趣。这种有趣的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思路和数学计算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简单的辅助计算工具,如小棒或算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对那些能够迅速完成任务且准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像11+7、8+5、20-4这样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可以让学生使用小棒进行操作,这样他们便能够快速得到解题结果,从而对数学计算的求解过程产生兴趣。此外,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口算竞赛活动。这样,学生个体解题的压力会降低,他们会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赢得团队的荣誉而团结一致,努力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间接提高学生对计算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二、加强算理算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让学生具备计算能力,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是数学解题的基础,学生想要掌握计算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了解算理算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算理算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树立计算信心。同时,为确保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秉承公正、平等的原则,评价学生时,不能只看学生成绩,还要考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以评促学效果。
例如,“乘除混合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知识重点是归总问题和归一问题。教学时,教师出示例题:“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假如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来运,需要多少次可以运完?”这道题的解答,需要让学生求出“这批货物一共有多少吨”,即总量,使用乘法计算,之后再除以12,求解运完的次数,这种算法叫作“归总法”。教师出示另一例题:“安装9盏灯需要用135米电线,根据这种计算法,安装38盏灯需要用多少米电线?”这道题的解法,需要学生先求出安装1盏灯需要用多少米电线,即求单一量,使用除法计算,之后使用乘法计算安装38盏灯的电线用量,这种算法叫作“归一法”。学生掌握了其中的算理算法,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应用同样的算理算法,通过计算得出答案。
三、提高审题效率,逐步积累计算经验
正确的审题习惯,对学生计算能力以及计算准确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灵活掌握数学学习方法,遇到不同的数学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而想要降低计算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认真审题,为计算经验的积累提供基础,进而形成更严密的逻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掌握这些方法后,学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认真审题,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用竖式计算379÷50时,为确保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需要让学生认真审题,通过审题得知该题目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需要判断被除数的前两位是否比除数50小,如果不够除,则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并将商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得出379÷50=7……29。又如,用竖式计算583÷28时,通过审题,学生需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58除以28,商2写在十位上,此时余数23小于除数28,直接在个位上写0,得出583÷28=20……23。通过两类运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计算除法题的先后顺序以及解题技巧,以后遇到类似题目时,他们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解题,在不断计算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解题经验,最终为其解题能力的增强提供便利。
四、引导反思,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数学计算的质量会受到数学计算习惯的影响,如果学生盲目地计算,容易导致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计算思路,并在正确的计算习惯下完成解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教学点拨,让学生反思不同的解法,并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对自己错题的分析与反思,了解了出错的原因,明白了应该如何求解才是正确的,能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此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容易出现的错题集中在错题本上,写明出错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解答,还要让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养成仔细认真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向他们传授做题方法,及时规避错误思路。
例如,“三位数加减法”涉及进位加和退位减,对于这种计算题,很多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时容易忽视个位数加满后向十位上进1,或者做退位减法,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向前移位借位时,忘了将原来十位上的数减掉1。出现这样的计算错误,往往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有关,教师可让学生将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记录在错题本上,多加练习,提高应变能力。又如,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列式205-116,可以使用估算法,先将205看作200,得出200-116=84,再用84+5=89,最终得出205-116=89。对于有难度的题目,教师可加强不同计算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懂得如何举一反三,确保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足够的信心。
总之,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能力,新时代的教学形势下,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计算能力刻不容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秉持新时期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调整和创新自身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计算教学体系。同时,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不但要重视计算结果,更要加强算理算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对于出现的错题进行反思和分析,提高数学计算应用能力,强化其数学综合逻辑思维,指导其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