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推动英语作业减量增质

作者: 张燕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英语作业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使命。作业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不仅能带领学生记忆、总结已学知识点,还能引导他们自主拓展和延伸。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减量增质这一基本理念,优化作业设计,彰显作业的意义。

一、引入情境预学,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的预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查缺补漏,明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还能让他们更有信心面对新知识。基于减量增质的要求,情境预学作为一种新颖的作业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预学是一种由未知过渡至已知的预学模式,也是一种贴合学科特点的预学模式。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olours”为例。在设计预学作业之前,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并设计微课视频。由于大部分学生均学习过Colour Song这首童谣,所以,教师将该歌曲融入微课视频,调动学生的预学积极性。通过前期的知识、情绪铺垫,学生跟随微课视频的节奏,学习了具体的表示颜色的词汇。从单元教学目标来看,学生不仅要明晰具体的表示颜色的词汇,还要掌握“询问某一物体的颜色”“回答某一物品的颜色”的方法。随后,教师运用微课讲述其中的重点句型,设计丰富的小游戏。一般来说,微课视频的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所以,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并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构建起初步的知识架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等线上学习方法为情境预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课程标准拟定丰富的预学资料。为了加强预学管理,教师亦可以搜集学生的疑惑之处,在有来有往的师生互动中,教师既能优化预学作业的设计,又能知晓大致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结合教学目标,融入分层化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减量增质这一基本原则,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拟定分层化的英语作业。考虑到作业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往往会根据学习能力、性格、探索积极性等多个维度,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学习目标的作业内容,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What time is it?”为例。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差异化的作业内容。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拟定“制作钟表”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一边制作钟表,一边复习24小时的英语表达方法。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拟定“制作计划表”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在制作钟表时使用“It’s time for...”这一句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词汇、句型以及生活情境结合起来。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直接拟定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以小作文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时间安排。相比于B层次、C层次的学生,A层次的学生不仅要应用学习过的词汇、句型,还要确保时间安排符合生活规律。

一般来说,A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探索积极性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B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探索积极性较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着重培养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欠佳、探索积极性一般。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着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针对性强、灵活度高的作业内容,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结合教学内容,创新作业形式

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类或某些具体知识点,而是要让他们掌握英语逻辑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至关重要。受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词汇量少,且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要想真正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阅读活动,结合活动内容,让学生不再囿于教材内容,而是依托丰富的阅读书单,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此外,为了加强活动管理,教师还可将小组合作运用到阅读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惑之处,还能加深对书本的理解,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inderella”为例。由于Story time中的内容本身就是一则童话故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预学阶段以小组为单位,阅读绘本Cinderella。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提前按照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将学生划分为六个学习小组。“绘本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绘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合上述三个问题,各学习小组在线上交流群分享自己的观点。为了加强引导,教师加入每一个阅读小组并观察他们的阅读情况。如有的小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产生了分歧。针对这一现象,小组中的成员有意识地采用“观点+论据”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作业形式被打破。为了提升作业的效果,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丰富的阅读活动,通过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等,让学生在观点交换中增加知识积累,提升英语能力。

四、前置作业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师致力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将英语作业分层,将部分作业内容搬至课堂上。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已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多元的互动内容和差异化的学情,教师设计分层化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区别于以往的评价、引导方式,教师不能将自己视为学生的监督者,而是要采用过程性、评语式的评价方式,运用丰富的评语、肢体语言等,鼓励学生乐于、能于学习英语,并重新看待英语作业。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New Year”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拟定了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If your foreign friend wants to know abou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how will you introduce it to him?”。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用邮件的方式写一篇短文。根据活动要求,学生一边回顾Story time中的内容,一边进行构思。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选择一名基础较弱的学生,邀请他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般来说,学情较差的学生往往受知识积累量、英语思维的限制,存在“卡顿”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采用“词—句—段”的方式,引导该生拓展思路。通过有来有往的师生互动,无论是学困生、中等生还是学优生,都能了解完整的思考过程。“Besides the Spring Festival,what 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n you introduce?”,由于学生已在课堂中复习了“节日的介绍方法”,所以,教师并不要求他们在课下写小作文,而是鼓励他们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把“节日的介绍方法”与传统节日的习俗结合起来。

将作业内容前置,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把所有的作业内容都搬至课堂。一般来说,基础性的、重复性的作业,既可以出现在新授课的最后,作为整堂课的总结,又可以出现在复习课的导入阶段,作为整堂课的开始。

减量增质作为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发展方向,讲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教师将情境式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入作业设计。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拟定灵活性、分层化的作业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作业,认真、高效地完成作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