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樊战杰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建设者,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会产生重要影响。有效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平台,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本文简要阐述法治素养及其构成,并分析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素养现状。同时,从培养法治理念、贯彻法治观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师资力量、全面整合资源等方面,探讨具体的提升策略,旨在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为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法治素养及其构成

所谓法治素养,指的是人们对依法治国理论、方法和原则的理解、遵循,以及对法律知识的实践、内化,同时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法治素养由多个方面组成,包括法治认知、思维和信仰等。首先,从认知方面来说,它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起到奠基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他们对法治现象和功能等各个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其次,从思维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是对学生法律认知培养的升级,它将人们对法律认知作为前提和基础,但又超出了人们原本对法律的认知,从而构建了对法治功能和效用的新的认知体系,这是法治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再次,法治信仰是建立在法治认知和思维基础上的,学生通常能够全面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法治现象,准确评价,并能够知法守法,严格遵守法律,最终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对法律功能建立起强烈的信任感。这时,学生的法治信仰素养基本形成,该素养在培养当代学生的法治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

1.关注知识讲解,忽视理念。目前,在法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内容仅限于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主要是静态的守法教育。虽然关注了对现行法律知识的讲解,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治理念的传达。这导致在法治教育实践中,青少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不够全面。如一些学生认为法律的作用是惩罚恶人,或者是强制性地要求人们履行义务,让人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然而,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相对片面的,还不够完善和全面。

2.方法比较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需求,对提升教学效果毫无益处。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听讲,这对学生理解法治知识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安排学生死记硬背,这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对法治知识理解不深刻,就难以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3.师资力量薄弱。结合当代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这一阶段的法治教育主要是教学常识性法律知识,教师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教学功底。不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选用课本宣导方法,在开拓延伸知识层面有所不足,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些法律条文,致使学生常常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再者,有些学校虽然聘请了法治专家,但是专家对学校法治教学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提出来的建议和学校现存问题不能一一对应,问题解决不了,教学效果也就难以提升。

三、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

1.培养法治理念,夯实法治信仰。当代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不仅是要求他们掌握几条常用的法律条文,而应该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法治理念,这样才可能培养其法治信仰。传统课堂教学中,多是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即可。但是,随着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现如今的教学则要求将提高学生法治素养作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其法治理念,使学生了解法治是为了构建社会的和谐和良好的秩序,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保障。

2.结合生活实际,贯彻法治观念。在培养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时,教师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拟定教学目标,把法治观念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法相关的节目,如“法律讲堂”。这是我国一档有名的法治节目,主要是为人们讲法、普法,帮助人们提高法治意识。教师按照教材导读,给学生展示我国是怎样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目标的,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到法治是能够促进中国梦实现的,同时也是确保社会和谐发展、政治清明、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路径。经过深入学习并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学生才能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3.合理设置情境,丰富教学形式。要想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情境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情境,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可采用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正确分辨是非,培养其法治素养以及判断能力。这一教学形式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某一知识点,组织学生演绎生活情境,在演绎当中体现法治观念与价值,展现法治内容。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演绎,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共同组织排练情景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遵守社会规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目标是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规则对人们平时的行为规范作用,并且严格遵守社会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可将学生划分小组,创编一个和遵守法律规则相关的情景剧。如以“遵守规则,从你我身边做起”为主题,具体内容交由学生自行创编。教师利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各小组自行排练情景剧,继而进行演绎。最终各小组请一个成员进行总结归纳,说出本组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并讲述规则的制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增强师资力量,合理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科学拟定法治教学计划,在日常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法律知识,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保证教育的持续性。首先,教师要起到模范作用,增加法律知识储备,关注法治讯息,积累教育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相关知识,做好法治教育教学的预设工作。其次,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法律知识,将难以驾驭课堂,对法治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对教学质量提升毫无益处。故而,需要科学拟定教师培训计划,增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法治交流会,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辅助教师解决技术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活动,进行知识比赛等,采取各种方式提升法治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

5.重视家庭教育,全面整合资源。众所周知,教育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能做好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共同努力,而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家长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注意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并掌握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无变化。学校需要增加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交流沟通,如创建微信群、QQ群等,将道德与法治活动有关的文章发布出来,让学生家长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继而增加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了解。只有与学生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做到家校共育,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法治教育始终在路上。在法治社会发展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素养问题,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促使青少年学生发展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并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一批优秀的法治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