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邓永国初中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然而,当前初中教学并没有足够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导致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教育效果也一直难以真正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不仅是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内在情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情感基础、道德基础、法治观念基础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和法治观念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各科教学也在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法律,进而懂得遵守和尊重法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并积极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仍有大量教师、学生及家长认为学好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理想的高中。在升学考试中,道德与法治所占的分值较低,导致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深度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限制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极大地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此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针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开展研究。他们认为将理论部分讲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理论就等于获得了提升。他们没有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事。这样的教学观念非常局限且片面,因为学生在只是学习理论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也难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获得任何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更会因此变得流程化和表面化。
另外,这种教育观念还会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趣味性,极易引发学生的反感。一旦学生开始排斥这门课程,就更不愿意接受其传递出来的情感观念和道德观念。这样不仅无法提升教学效果,也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大多数也只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入挖掘,由此也导致很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较肤浅,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门课程,了解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此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如果想更有效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知道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及时事政治的结合,这样理论才有说服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提升。教师要懂得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课外教学
总体来讲,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容比较枯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结束以后将教学向课外拓展,这样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创新,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与价值》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讲解什么是民主国家、生活在民主国家的意义,以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主。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当教师讲解完毕后,学生仅对民主产生初步认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民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开展自由调查,如让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你心目中的民主”为主题在网络或者现实生活中随机向100个人提问,然后将所有答案综合在一起,并最终整理出个人对民主的看法。当学生整理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综合所有学生的看法对民主展开探讨,从而了解学生对民主有什么样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调查,真正理解民主的本质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意识到其实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幸福感和归属感都会得到提升。
3.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
如果想要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价值,除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法律意识,这样,道德与法治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理论知识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基础,以此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度挖掘教材,找到教学内容和情感教育的结合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而且可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走向未来的少年》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少年强则国强”,以及初中生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渗透国家情感,并结合小故事进行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司马迁出生在史官世家,10岁就开始钻研古文,20岁开始周游各地,并不断记录其在周游过程中的见闻,41岁开始写作,最终完成了旷世著作《史记》,为当代人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正是司马迁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才为其后来完成史记提供了帮助,因而学生也要从少年开始不断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在未来成为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类似的小故事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小故事,然后将小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开始教学,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让他们得到更全面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要通过对各种小故事或者实际案例的应用,让学生真正觉得我应该“这么做”,这样学生的情感观念才能得到提升。
4.积极联系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情感和法治意识,并对道德观念等进行培养,而这些内容都和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可以和生活中与学生有关的事件进行连接,或者也可以连接国内外的热点话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且通过连接现实生活,还可以促进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从而让学生将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与世界紧相连》一课教学为例。课文中提到了“中国担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进程。同时,我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平台,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真正理解“与世界紧紧相连”,并且也会理解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祖国也会更加热爱。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