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新教材必读名著跨媒介阅读的策略探索
作者: 李雪桃信息时代,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同时,数字化阅读的弊端也为人们所诟病,尤其对于需要大量阅读以培养深层次思考能力的中学生,长期完全依赖数字化阅读是不利于他们思维发展的。但数字化资源如此丰富,完全抛弃数字化跨媒介阅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深度阅读呢?笔者认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跨媒介阅读,以新课程教材要求的经典著作的纸质阅读为核心,辐射数字化阅读内容,把数字化阅读内容纳入语文教学阅读管理体系中,应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将两种阅读方式结合,对于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内容范围就比较明确,主要限定在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学术著作、中外小说等类型的“好书”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因缺乏判断能力而被海量数字化信息裹挟的可能,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学生的浅层阅读。
一、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阅读前引领
1.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激励式引导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关于经典作品的数字化资源,特别是名人对经典作品的评价、引荐等多媒体数字化内容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例如,高一第一学期新教材要求阅读《乡土中国》,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整理网上资料让学生阅读,也可让学生自主搜寻阅读。“名典导读”“名校校长青睐的作品”等内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大多数学生对名人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因而自然对“名人推荐”很感兴趣。对于《乡土中国》这类学生兴趣不高的学术性著作,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值。
2.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分享式引导
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了解所要阅读的经典作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无论是非常了解,还是从多媒体渠道“道听途说”,知之甚少,对阅读教学的开展都会大有裨益。如《乡土中国》是学术性著作,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这本书和作者,并让学生在阅读前进行交流,学生因为有话可说,并且能在其他学生面前表达观点而非常自豪,从而有利于开展阅读。
这种引导方式对开展文学性著作的阅读更为有效。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是外国小说选读,包括《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教师可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挑选其中一部写出推介语并在课上交流。学生通过跨媒介查找网上关于本书介绍、本书评价等资源,很快会对名著人物、故事情节有大概了解。
有小组就《百年孤独》写道:“人生的宿命,永远的孤独。”还有小组写道:“莫言说它‘震撼’,余华说是‘天才之作’,阿来说‘它颠覆了我对小说的理解’,三毛说‘西方作品百年来有趣的一部书’,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认为是‘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百年孤独》,它来啦!”
海量的数字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分享的快乐,让他们迅速走近经典著作。
二、利用数字化资源促进经典著作的有效阅读
1.利用数字化资源优化阅读活动
优化阅读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优化阅读计划的策略。高中教材有明确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就是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如果说长篇的《红楼梦》对从没完整阅读过它的高中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那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阅读更是难上加难,要想顺利完成阅读,对阅读计划进行优化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某些读书网站开展的关于本书的阅读打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也可自行设计本年级读书打卡活动,要求学生参加完成每日打卡。另一方面是保证阅读顺利进行。主要是针对阅读中的阶段性内容或内容理解上出现的问题提供数字化资源帮助。依托无限的数字化资源,就某些内容收集整理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拓宽眼界、加深理解。如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对“差序格局”这一内容不理解,教师就可以结合张冠生《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周飞舟《慈孝一体:论差序格局的“核心层”》等数字化内容帮助学生继续阅读。
2.利用数字化资源协同阅读活动
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阅读的数字化内容,如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教材中所要求阅读的著作,如《乡土中国》《红楼梦》等,其数字化听读资源都非常丰富,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听读。也可听听流传较广的解说,如“蒋勋讲红楼”,以获得多方面的认识。文学类著作还可以让学生看翻拍的影视剧等,如可根据阅读内容或阅读主题观看影视剧《红楼梦》以促进阅读。
3.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主题式阅读活动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阅读中的某一主题进行专题阅读,主要是利用数字化资源,针对某一专题形成专题群文阅读,学生在阅读这些群文的基础上形成对这一专题的理解,从而促进对整本书的理解。如《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内容,就可形成一个小的专题。“差序格局”作为《乡土中国》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乡土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虽然费孝通先生用了生动鲜活的比喻句来解释,但是很多学生读完这部分内容,却对概念本质理解不透彻,主要表现为无法依据这个概念判断以前或当下社会类似的现象。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阅读小专题。首先,先仔细阅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费孝通先生的比喻以及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的比较,充分理解中国“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伦理性交往、公私不明等特点。其次,以《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内容为中心,形成一个群文阅读。这一步需要广泛搜集网络数字化资源,精心选择与核心概念密切相关的内容,形成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阅读资料。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资源设置阅读理解题或问答题,主要围绕以前或当下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分析,这样学生就经历了由输入到输出的思维过程,可进一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文学类著作如《红楼梦》,其中“爱情”“人物”“风俗”“建筑”“诗词”等都可作为专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寻海量的数字化资源进行主题式阅读活动。有学生就关注到了“风俗”一词,于是借助网络资源整理了追求礼制的宴席、注重高雅的传统节日等资料。如此,数字化资源就为主题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和更多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
4.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阅读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阶段性的交流、总结评价,才能推进有效阅读。如通过阅读社团、学生课堂交流、笔记大赛、阅读小测试等活动促进阅读。
在资源极其丰富的信息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以更好地进行深层次阅读评价,如批判性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多比较阅读与规定阅读作品观点有思想差异的文本,使学生对经典作品某些内容产生怀疑,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写出阅读笔记,并经过思考和反思进行多角度评价。
总之,在信息时代,以课程要求的经典著作的阅读为核心进行跨媒介阅读,是引导中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当然要想获得预期的阅读效果,仍然需要多方面支持,如阅读的优质数字资源的获取、学校多媒体硬件设施的更新等,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阅读资源的筛选、整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等。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跨媒介阅读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中学校)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