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编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优化策略

作者: 钱岚

何谓跨学科教学?通俗地说,就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巩固理解学习内容。初中历史学科,会涉及其他学科内容,如历史文学、科技,还有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倡导课程综合化,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初中学科知识需要,积极渗透其他学科内容,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相互理解,为其综合素养发展创造条件。

一、跨学科整合语文,提升人文素养

从历史学科内容分类来看,历史与语文都属于文科范畴,都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另外,针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如唐诗、宋词等,一般在历史学科中都有相应篇章的介绍。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验,有机渗透到相应历史学科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如相应的微视频、挂图等方式创设情境,在帮助学生有效落实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营造课堂人文氛围。

例如,教学初中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百家”,运用多媒体适时拓展相应名篇名作。如介绍孔子及《论语》时,教师可以与七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说说《论语》作者,介绍孔子,背诵相应名句,等等。如有可能,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说说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或者结合自己的理解评价孔子。通过这种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识记历史学习内容,不同学科之间还能贯通内化,有机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学史明鉴。针对历史学科中不同阶段文学艺术的学习,教师都可以结合语文相应内容进行渗透拓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人文素养。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在学习“赤壁之战”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拓展《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也可以拓展《三国演义》一书中相应的章节,在发展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能实现与语文学科的互补,激发学生课后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兴趣。

相对而言,历史与语文课程涉及的面都很广,内容也极为丰富。作为历史教师,要立足学生综合发展,跳出历史教材,站在他们三年的学习高度,结合学习具体需要,进行认真研读挖掘,并在历史教学中适时融入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帮助他们发展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穿插语文学科,教师要把握好度,点到为止,过多引用,反而容易冲淡历史学习主题,结果得不偿失。

二、跨学科整合地理,拓展时空思维

历史属于文科,地理也属于文科,历史与地理紧密相连,无论哪个时空发生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位置。很多时候,尤其涉及战争历史知识,如果教师结合相应地图与具体地理知识,就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历史知识。从这一点来讲,历史与地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联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适时穿插整合,形成系统网络,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拓展学生时空思维,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历史知识,还有相应历史城市变迁、地理位置变化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如针对历史上都城的变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利用相应地图进行标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考证、分析,引导他们思考:中国都城是依据什么建立的?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修建长城?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历史学科,学生大多无法理解,但是融入地理内容,如农耕区与游牧区之间的分界线,还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他们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

此外,学习历史经济内容时,针对我国历史经济的走向、民族迁徙等,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进行横向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稳定,还要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适时拓展,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理解我国西部地形风貌、人文交通等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西部大开发,还有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历史教学中适时融入地理相关知识,可以将其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画面,能培养学生整体的时空逻辑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学习历史中的宗教内容时,可以穿插地理中三大宗教主要分布,以及历史中“工业革命的完成”,还可将各大洲种族、民俗习惯有机串联,在帮助理解掌握相应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唤醒生活体验,做到以史为鉴。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地理穿插,重点结合地图进行,如有必要,也可以借助立体地图教具,助力学生形象理解。

三、跨学科整合艺术,培养审美能力

历史学科中也包含各种艺术知识内容,有人文艺术类,也有工艺艺术类,甚至还有艺术名家名作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人文艺术最为璀璨,有故宫与苏州园林建筑,有书画作品和手工艺术,还有各类非遗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内容,适时穿插音乐、美术,还有各类工艺等作品,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拉近距离,在助力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初中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一课,重点介绍了唐朝绘画,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作品特点,还重点介绍了唐朝的音乐舞蹈,以及莫高窟这一世界艺术宝库。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纯说教的形式,将相关艺术内容融入教学中,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音乐,或者呈现相关美术作品,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发展其艺术素养。除了唐朝,其他朝代也有相应的艺术代表与成就,作为教师需要认真挖掘、巧妙渗透,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针对中国画的发展,教师不应仅仅简单教学相关知识,还可以结合艺术内容,适时拓展相关绘画以及鉴赏技巧,以便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并理解相关知识。如人文画,较为抽象,缺乏国画鉴赏水平的,一般都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穿插介绍留白、对比等表现手法,帮助学生适时发展艺术鉴赏水平。还有一些名曲,乃至一些诗词,教师都可以借助音乐,或者借助多媒体进行演唱。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艺术知识欣赏拓展,需要结合内容有重点地拓展,不能面面俱到,否则适得其反。

我国传统文化星光璀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都在世界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应艺术作品,综合自己的理解,适时进行穿插,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爱国情感,增强其文化自信。

总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中涉及多个学科,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课程标准理念,主动落实跨学科整合优化策略,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时拓展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在充分利用学生旧有知识,唤醒他们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系统优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割裂的问题,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