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实践应用

作者: 陈启国 许乃文

习作作为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情感和生活的映射,是个性与智慧的抒发,是诗意和文化的栖居。生活化习作教学项目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习作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才更愿意动笔、更容易表达。因此,生活化习作应是习作教学的真正追求。

一、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现状

1.个性化表达的缺乏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语言天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启迪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语言特性,让习作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路径之一。目前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不够,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或者只是让学生集体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深入挖掘。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2.与生活实际脱节

部分教师一直以成人的视角来指导学生“高尚地写作”,要求他们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宣扬崇高的道德情操。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指导方式扼杀了学生表现热情的能力,让学生错误地认为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不足以成为习作的素材,导致他们失去了生活语言的活力和趣味。

3.文本解读偏重于技巧

在一次全国作文联盟研讨会上,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了一个问题:“习作教学中是联系孩童的生活重要,还是讲解、训练习作的技巧重要呢?”引发在场教师的讨论。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过于偏重习作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必然导致习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工作10多年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习作《如何写日记》时,先讲解了日记的概念,让学生阅读了一篇例文,然后展示了日记的格式,最后让学生仿照例文的格式写日记。结果,学生的日记变成了单调的记录,缺乏趣味。

4.合作共同体的缺失

习作教学中,存在着生本理念付诸实践较少、对于打造学生探究合作共同体方面的深入探讨不足等问题。在习作课堂上,师生之间表面上气氛活跃热闹,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合作、交流和互动。在这样的习作课堂中,习作内容相对单一,通常是教师主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较少、深入思考的机会不多,小组学习合作不充分,方法培养得不到重视,同伴之间的互助也较少,进而导致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足发展受到限制。

二、中高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情把握不准

教师拿着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检测的是学生是否达到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龄成长的层次性视而不见。时间久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衰退,好奇心也会变弱,写作文时也自然无话可写,教与学便成了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2.核心素养培养意识不清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教学多放在课堂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情况关怀很少,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向不明确,致使学生习作情感缺失、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习作的兴趣。

3.习作评价不灵活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喜欢对作文的评价进行自己“独改”,写好边批、尾批,再加个等次,而学生往往只看等次,甚至边批中的错别字都不改,更不会深究教师的评语。许多教师对学生是否参与评改,评改的过程如何,评改的形式怎样,都没有过多的考量。这使得作文评改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缺乏有效性的评价,失去了作文评价的意义。

4.文本的创生不力

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习作“套路”,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背诵多篇习作,留待考试时进行习作套用。这些方法都偏离了习作教学的初衷,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实践路径

1.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习作课堂共同体

首先,构建习作共同体,让智慧与品质同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模拟场景、习作社团、办习作报、进行习作比赛等措施。这样,学生在生成智慧的同时,也会磨炼自律品质,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形成做人、做学问的必备品质。其次,整合共同体合力,夯实关键能力。在生生相互合作、师生相互配合、家长与孩子的相互影响中,整合共同体的合力。如教学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高尔基儿子的优秀品质,演绎高尔基儿子的高尚行为。利用共同体的合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而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意与意的碰撞,体会诗意人生。

2.以文本为媒介,开展创意习作教学

首先,用好文本进行说写训练。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学习“李时珍立志学医”“爱迪生迷恋电学”“齐白石坚持作画”这三个故事,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事例理解“目标专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其次,依据文本进行研讨、再创作。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将创意表达预设为:“用一个词概括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几名学生写出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等答案。又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教师将创意说话预设为:“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让学生依据文本去思考、讨论、交流、再创。

3.以生活为源头,创建感悟情境

首先,寻根习作,嫁接生活的点滴。要让习作有题材可写,就需要把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其中,只有这样,习作才能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亲近大自然、社会调查、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家务劳动等途径,让习作教学真正成为活习作、真习作。其次,深入生活,提升写作素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锤炼观察、思考、表达与创新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以“中秋”为主题的习作中,学生在“赏”的环节,各有不同的体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与味道。有的学生写道:“今年的月与往日不同,一出现就格外明亮,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也照亮了我的脸,给予我无比的快乐!”月光是皎洁的,小作者的心灵也是纯洁的。

4.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展示的平台

首先,活动可让习作课堂生气勃勃。习作课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变单边习作为多边合作,再由多边合作到自我创作。学生应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展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的互研、与文本主题的交流。如以“手机”为主题的习作教学中,师生开展了“用手机到底好不好”的互动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探讨,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了“如何用好手机”的问题。其次,体验习作的语意人生。特级教师蒋军晶在《让孩子学会写作》中写道:“写作要充实自己的体验。”于是,习作就有了学生个性的印记、性情的温度、语言的味道。如“找春天”的习作练习中,有的学生写道:“春姑娘融化了冬天的雪,帮柳树姐姐梳理了修长的头发,叫醒了还在睡梦中的迎春花儿,她们合伙儿为大地披上了一件彩色的衣裳。”正是由于学生对生命有了真切体验,感悟到了生活的气息,作文才写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总之,生活化习作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解读文本、交流创作、修改评述、成果展示等方式,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最终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课题“小学中高学段项目化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C-b/ 202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曹庙中心小学/江苏省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