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作者: 贾晓珊小学是学习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展示数学之美,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结合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师需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知,提升教学效果。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和分析,还要通过探索数学真理,分析其内在语言逻辑、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深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实际内容为基准,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美的元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知识的独特魅力,真正将抽象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抽象素养的发展。
例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像”这一知识点时,如果仅仅对概念进行阐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过于抽象的描述,更无法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搜集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展示数学知识的独特之美。如蜻蜓、蝴蝶、红领巾等都是与轴对称图形相关的事物。通过展示影像资料和视频,学生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自主实践,如剪纸、绘画等,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这样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深度结合,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此外,数学概念中的抽象理念往往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产实践活动中提取感性素材,并结合数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将其转化为计算推理的图形和公式,总结规律,形成独特的数学概念。学生可以通过符号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分析,以反映事物的基本规律。
二、预设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素养
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适当进行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设定递进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刺激、猜疑分析、动手操作、科学运算等形式,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不断提升。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问题的本质,还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关注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手段。如可以设计个性化的问题清单,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思考和交流,展开合情推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够在高效创新的模式下持续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教师要提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挖掘内在的隐含内容,全面理解数学理论。学生通过推理和实践,其逻辑推理能力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强化。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授课阶段,提出各种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两种图形的特点,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和整合,通过逻辑推理的形式,认识图形本质。结合以上分析,教师也可以设置难度不等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意识为目标,达到深度教育的目的。
三、分析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愈加重视学生建模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分析备课内容,将教学工作和建模活动有机结合,发挥建模的积极作用。深度分析教材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认识理论知识的内在含义,还要认识知识的本质,领会教材中展现的建模思想。此外,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分析,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例如,“面积”这一单元教学中,包含了几何图形领域的知识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主要是他们的认知意识仍停留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中,因此,教师可利用简单图形让学生感受面积的真实含义,试着比较不同物体面积的大小,认识建模思想的多样化。如比较一元和一角硬币的区别,在比较的过程中可强化学生对面积的综合认知。此外,教师可组织简单的拼图建模活动,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分析面积模型的概念,通过个数、图形的等量关系分析,形成强烈的面积模型概念,让面积知识以更为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感受建模学习的乐趣。
四、立足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素养和应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计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数学课程活动的顺利开展。实际生活和数学课程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旨在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优势,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
以“购物”的知识为例。现阶段,消费者大多选择二维码电子支付,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较少。教师可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人民币知识有一定了解。教师课上准备好一角、五角、一元、十元、五十元的纸币,为学生讲解人民币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购物细节,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情境,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认知。最后,教师联系课上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人民币换算的方式,促进学生运算思维素养的发展。
五、组织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就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组织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为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师需根据数学课程理性、抽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强化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图形”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教师首先给出概念,要求学生结合图形特点完成数学知识的整理。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四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接着在课上完成拼接图形的活动。学生利用小棒,想象和图形相关的几何特点,得出结论,每一组都能组成方向、长度各不相同的图形形状。接着分离出不同的数学模型,教师给出不同的答案。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图形的关注点不断深入,能依靠观察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在不同的图形变换中得到了强化。
六、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为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时,应鼓励学生完整地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搜集,还要有效结合其中涉及的新理念、新思想,让学生形成更好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为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他们日后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除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发放一周或者更长时间的调查实践记录表,让学生通过整理和统计数据,能初步认识数据分析的重要意义。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让其调查周围朋友的衣服价格、每月家庭的消费记录等,获取详细信息,然后按照价格、衣服购买的频率等制作合理的统计表,了解并记录每个人的消费情况。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对此,教师可采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立足生活、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将核心素养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X(2023)JKS0268。】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莲峰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