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马鹏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现代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

一、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1.理实一体化原则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关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求知任务。通过对物理公式和定理的合理分析,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深度探索,从而为学生科学思维和物理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时,教师必须找寻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契机,始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指导活动的开展流程,避免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发生。

2.系统化原则

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工具,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物理与化学、数学的联系。教师应结合STEAM理念,践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创新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同时,需要统筹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通过对问题的深度剖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阶梯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素养

物理学习中,为了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个环节进行探索,包括体验、反思、整合和实践等。首先是体验阶段。通过真实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外界环境和内在世界的独特认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其次是反思。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来感悟物理知识,将外部的感受转化为内在的思维模式,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度反思和总结。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总结,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然后是整合。由于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讲解某个单独的知识点时,还需要结合相关的思维活动,深入理解和把握物理规律,整合不同的要素,对某些特定规律和物理概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要注重实践。实践是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内在观点,因此学生的物理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内在的行为方式,学生是在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物理观念的。

阶梯式的教学模式,是从低阶向高阶的方向发展的。教师设计阶梯式的活动,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分析,使其认识物理概念,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发展。如在“合力与分力”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引导其思考一名成年人推动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前进,力的作用是否相同。借助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运用“等效替代”思想,引入分力、合力的概念。当学生对物理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2.借助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说明。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发展阶段,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物理实验则是将抽象的事物以更为具体、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素养。

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滑冰视频,并让学生交流思考运动员在冰面上用力滑动,便能滑得很远,假设在泥土中滑动,是否也是同样的结果?为什么?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完成简单的实验,将手放在平滑的书桌上,用力推动,另外一只手则是在凹凸不平的桌面上推动,结果如何?通过简单的小实验,能让学生认识摩擦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和猜测,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了摩擦力的存在和种类,主动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可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课外实验,完成深度探究工作。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强,不再满足课内的实验,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假设在实验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和引导学生,分享物理实验的经验。通过科学演示,学生可在实验中获得满足感,增强持续学习的信心。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要求有科学的依据,对于某个具体的情景,或者是抽象的物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做好调查工作,选择合适的内容,优化课程设计工作。

结合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始终以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如在“声音的特性”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分析噪音的来源和特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寻找和声音污染相关的视频、图片,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引导学生课后对资料展开深度探究,了解治理声污染的方法和举措。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个人品格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4.挖掘史料,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初中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有明确的指向要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教学的意义始终以教学内容为基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将教学内容转换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态度和思想。物理学史涵盖了知识、理论和方法等众多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发展和起源,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物理学专家追求真理的过程也值得所有学生学习和借鉴。科学探究是一项长期、漫长的经历,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是物理学家经过长期实践所得,学生只有了解物理学家拼搏、奋斗的过程,才能对物理知识充满热情,主动走进物理学家的世界,主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结合物理学史,了解伽利略、居里夫人、牛顿等优秀人物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形成严谨、正确的科学态度。

总之,课程标准背景下的物理教学中,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挖掘学生潜力,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通过实验教学、阶梯式教学、合作学习、物理学史等方式,可让学生真实感受物理课程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X(2023)JKS0268。】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莲峰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