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阅读与写作,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张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起步阶段,词汇和句子的积累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写作水平的高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从内容和方法上着手,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符合当下学科发展和未来学生进步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学生本身,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要打通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从阅读出发,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一个不断输入知识和素材的过程,也是打牢写作基础的关键步骤。如果阅读基础不扎实,写作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分两步进行,即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难,因为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如果能够在阅读中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引发新的思考,让学生学到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方法,那么阅读将会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入手,将这些事例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本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母爱伟大的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其引入学习情境中。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点滴生活,用心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真切情感,并将其带入课文的阅读活动中,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深入体会作者想表达的真情实感。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互相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和故事,以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课文所讲述的思想感情。一旦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就会水到渠成,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难题。
可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和能力。
二、落实仿写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成果的展现,同时也是阅读服务的对象。对于素材积累还不够充足、生活体验也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进行有深度、有内涵的写作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写作。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仿写上。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的壮丽景色。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完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合理利用丰富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帮助学生认识到本文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实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在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其他事物进行描写,以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化其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长期坚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自觉地融入课本中学到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不应局限于讲解硬性的写作要求上,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将写作灵感理清后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输出。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吸收他人的写作经验、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融入写作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三、拓展阅读范围,实现课内课外联动
语文课本上荟萃的都是符合课程标准的精华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和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教师应对课本上的知识作最详尽、最充分的讲解,并让学生深入领会、灵活运用。但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领会,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诗、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学生仅仅通过课本无法拓宽知识面。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从课外读物中巩固课本上所学的知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教学为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除了做好这首诗的讲解教学外,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以此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为学生搜集诗人王维的其他古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和《使至塞上》等,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与认识王维的诗作风格。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代表作并以时间为轴制作内容清晰的图表,以此深化学生对诗人王维的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其诗作风格、理解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适当开展以课本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其后续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素材积累能力的培养,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匮乏而难以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取、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和写作素材的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回忆生活细节、观察日常生活,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与技巧,进而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对写作素材资源的提取与积累,弥补其在写作中存在的短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为例。完成该课程内容的讲解后,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父亲与孩子相处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共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和父亲相处的快乐时光,之后引导学生将当时与父亲一起做的事和想法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写作完成后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表达出对学生写作成果的肯定,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提取、积累素材的目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强化其写作兴趣与意愿,这不仅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这一做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素材积累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培养其语文学科素养,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进而强化其学习意愿与自主探究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综上所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力求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有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性的把握,是小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细致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成果融入于写作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读与写相促相融,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