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有效切入点,实现文本解读
作者: 张荠文切入点是牵动整篇文本的关键。在日常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切入点的选择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决定了授课的效率。一般来说,切入点的选取策略具有多样性。依托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切入点的应用。
一、解读文本题目,调动课堂气氛
在日常的文本解读中,题目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有些题目能够展现作者的思绪,读者在看到题目时就能够了解文本的主题;另一方面,有些题目暗示了文本的结构和主题。对于不同的题目,教师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并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民主教育”理念,即在日常的交流中,将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通过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后续的引导,学生能够尝试挖掘文本题目的内涵,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父爱像什么?”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分享。有的学生说:“我认为父爱就像太阳一样,看起来很高却很温暖。”有的学生认为:“父爱就像高山,看起来很高冷。”随后,教师展开引导,问学生:“父爱和小舟会产生哪些联系?”结合上述问题,学生尝试着思考“为什么有人会将父爱比作小舟?”针对这个疑问,教师引入文章的题目《父爱之舟》。通过前期的铺垫,学生不仅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猜测出课文的文体以及大致的情感。课文属于回忆性散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父爱之舟》的作者——画家吴冠中先生。教师从吴冠中先生的生平出发,向学生讲述了他与父亲的诸多交集。
一直以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存在障碍,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教师视为监督者而非合作者。要实现与学生的高效互动,教师需要营造民主的交流氛围。在舒适的沟通环境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并与教师一起分析文本题目的含义。
二、利用“高亮句”,引入小组合作
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都是选自名家之作。一般来说,除了古诗词,大部分文体都有自己的“高亮句”和中心句。通过理解“高亮句”和中心句,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然而,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想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教师就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何利用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小组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列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第一自然段对整个文章来说起着怎样的作用?”由于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仅预留了2分钟。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内容后分享问题答案。其中,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段向人们明示了‘小艇对于威尼斯的重要作用’。”也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段起到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的作用。”针对各种回答,教师并没急于评价,而是接着提问:“句子中的‘大街’‘汽车’均代表了什么?”结合此前的阅读,学生回答出“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这一答复。如此通过一系列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让学生明确了本文第一段的作用。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观点的交换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索过程。
三、输出文本背景,促进深度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容,教师需要引入文本的背景。一般来说,文本的背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作者的生平和文本所讲述的时代,又包含文本内容中涉及的生活情景。因此,单一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还是连接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桥梁。通过将社会资源搬进课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长相思》的教学为例。学生看到诗词的题目会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基于这一点,教师及时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康熙十六年(1677)秋,这时,纳兰性德被康熙皇帝任命为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带刀侍卫,这首词就是他与皇帝一起到边塞巡视时所写。”结合背景介绍,学生能快速抓住关键词“边塞”。与此同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预估。一般来说,边塞诗词主要包含两类主题,一是厌战思乡,二是渴望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豪情。结合这一预估,学生尝试性地诵读诗词并感受纳兰性德的情感。
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很少提及文本背景,致使学生无法深入体会文本的含义。因此,针对部分文本,教师要提前科普其文本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主旨并与文本对话。
四、利用文本插图,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且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文本中的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多偏重教材中的文字而忽略插图的作用。相比于抽象化的文字,学生往往对直观且生动的图片更感兴趣。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插图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有,如果部分文本没有插图或插图质量不高,教师也可以搜集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插图。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先展示一幅与《惠崇春江晚景》相符合的图片,并提问:“图片中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结合图片内容,学生表示,图片中有许多与春天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随后,教师明确《惠崇春江晚景》一课的授课重点。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观察过插图,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诗句内容时,找到其中的意象。通过对诗句的分析理解,学生将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按照植物、动物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诗中涉及的植物有竹子、桃花、蒌蒿、芦芽;动物有鸭子、河豚。”根据上述答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描绘的诗情画意。
插图旨在将复杂、抽象的内容以更直观、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依托图片和文字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感知图片中的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深度阅读。
总之,实际教学中,“切入点”一词范围较广,除了常见的题目、关键句、中心句还包含背景以及文本插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提示以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度阅读,成为阅读课堂的重点。基于学生的自然兴趣点,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借助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展示丰富的课外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依托自己的逻辑思维理解文本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