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高度融合

作者: 郝永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发展对数学教育价值、内容、目标、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整合,注重实效。”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声像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情境,将复杂的概念、逻辑性强的公式等融入具体场景,使之易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同步提升。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并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较高要求。教师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围绕童话故事展示:“某天,动物王国召开会议,要重新分配土地,需要小动物们汇报自己当前占有的土地面积。小猴子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但它只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可怎么办呀?”通过呈现小动物图片和欢快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表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变形为长方形进行计算;有的学生想要动手试一试,以“割、补”的形式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平行四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等工具,推动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时,生活化的场景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展示学校举办运动会的盛况。学生观看视频时,发现三年级(1)班跳舞的学生分为2组,每组30人,三年级(2)班跳舞的学生分3组,每组12人。他们对两个班各有多少人产生了探究兴趣。由于视频中人物是动态的,仅仅靠数数很难得到答案,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快速获取答案。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小木块摆一摆,有的学生表示可以用加法,但是计算烦琐。究竟应该如何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乘法计算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提升了课堂效率。

可见,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在倾听中融入知识,鼓励学生探究;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从学生熟知的场景入手,降低难度;还可以通过优美的歌曲、刺激性十足的游戏等形式进行导入。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都可以成为导入形式。

二、制作微课,贯穿始终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资源,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等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压力较大,但随着微课的引入,能将重点难点各个击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还可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他们数学水平与思想的同步提升。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整体教学内容兼具抽象性与复杂性,教师可提前录制好微课,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微课视频中,设置分月饼环节:(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教师初步引入分数的概念后,再借助“小熊分西瓜”的视频设置悬念——小熊将大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自己拿走了3份,给了弟弟2份,到底谁吃了更多的西瓜呢?预习环节,学生的疑问较多,对分数充满了探究的兴趣,他们将带着更多的热情走进新课的学习。新课讲授环节,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应适时地引入微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教学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提供给他们硬纸板、剪刀等教学用具,鼓励他们跟着微课视频动手操作,实际感受分数的含义,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可从生活中取材,鼓励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微课内容进行赏析,引导他们发现分数的奥秘;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微课的重点应放在分数的实际应用上,激发他们积极愉悦的数学学习情感,使他们获得解决实际问题后的满足感。

此外,课后巩固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能有效防止学生遗忘,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但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此时仍需要微课的辅助,包括有趣的总结视频、创新化的作业模式、优秀作业的多平台展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将巩固环节落到实处。

可见,微课已成为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一方面能改善传统教学的缺点,提升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过程趣味横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微课资源,注重个性化、适切性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拓宽平台,挖掘资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现阶段的小学生,脑海中经常出现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对教材之外的知识也充满了探索兴趣,会在出其不意间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对现有的教学平台进行拓展、延伸,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若想要引导学生借助小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挖掘身边的资源,从学生熟悉的汉堡、可乐等价格入手,在计算中使他们初步感受小数的应用价值。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及其与分数的关系,教师可借助平台资源“我在网上开小店”设置游戏,由学生分角色扮演收银员、顾客等,模拟现场购物与网购的场景。在购物中,学生对如下题目产生了探究兴趣:“期中考试前,爸爸给了小明一些钱,买数学真题用去120.6元,买文具盒用去24.2元,买作文本用去30.8元,买尺子花掉9.3元,买笔记本用去7.7元,结算完毕后,小明还剩下46.4元,试问最初爸爸给了小明多少钱呢?”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小数加法的简便算法,即可以先分别计算24.2+30.8、9.3+7.7、46.4+120.6,再把每个结果相加。但是,学生也对计算结果产生了疑惑,有学生表示:“爸爸给了小明239元,需要搭配两张100元的纸币,3张10元的纸币,一张5元的纸币,4张一元的纸币,为何爸爸不直接给小明250元或者300元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尝试自己出题,以深刻理解小数。作业布置环节,由于学生接触到信息技术的机会也较多,教师可鼓励他们自主搜集资料,每人出5道与小数相关的应用题,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换,完成题目的作答。

可见,教学平台的拓展、资源的挖掘,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原则,重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悟,给予了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平台,也赋予了他们思维、逻辑、想象力等足够的发展空间,可使他们在数学的田野里自由驰骋,获得更多可能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高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除了巧设导入、制作微课、拓展平台等措施外,还应发现“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以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